《鼓瑟》

时间: 2025-01-01 13:03:44

五十朱弦不与琴,一弦一柱调清音。

南华唤醒庄生梦,西蜀传留望帝心。

鱼跃沧波风袅袅,凤飞丹穴月沉沉。

此情不待铿而作,一揽新声见古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鼓瑟
作者:陈普 〔宋代〕

五十朱弦不与琴,一弦一柱调清音。
南华唤醒庄生梦,西蜀传留望帝心。
鱼跃沧波风袅袅,凤飞丹穴月沉沉。
此情不待铿而作,一揽新声见古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通过“朱弦”和“琴”来表现音乐的美妙,五十根朱色的弦并不需要琴的陪衬,单弦单柱也能调出清脆的音调。提到南华(老子)唤醒了庄子的梦,西蜀(指蜀汉)传承着望帝的心意,隐喻了音乐和文化的传承。接下来描述了鱼在海浪中跃起,风轻轻摇曳着水面,凤凰在丹穴飞翔,月色沉沉,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最后一句表达了情感在没有铿锵乐声的情况下自然流露,古今情感一览无余。

注释

字词注释

  • 朱弦:指古代乐器的弦,颜色为朱红色。
  • 南华:指《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象征着哲理和智慧。
  • 庄生梦:指庄子所说的梦中蝴蝶的故事,寓意梦境与现实的关系。
  • 西蜀:指蜀汉,传说中的望帝即为蜀汉的国君,象征着忠诚与遗志。
  • 丹穴:传说中的洞穴,凤凰飞至之处,象征着神秘与美好。

典故解析

  • 庄生梦蝶:出自《庄子》,讲述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却不知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探讨了现实与梦境的关系。
  • 望帝:传说中的蜀汉国君,具有忠诚和遗志的象征,传递着对文化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用典故来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鼓瑟》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音乐的象征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反映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鼓瑟》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诗,诗人以“鼓瑟”这一古老乐器为切入点,展现了音乐的内涵与哲理。诗中提到的“朱弦”与“琴”的对比,不仅仅是物质的反映,更是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理解。五十根朱弦虽多,但若与琴无缘,亦显得孤独无力,而一弦一柱却能调出清音,突显了音乐的纯粹和简约之美。

接下来的南华与庄生梦的提及,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强调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暗示着音乐与文化的传承。鱼跃沧波、凤飞丹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活泼与和谐,进一步渲染了诗歌的意境。

最后两句“此情不待铿而作,一揽新声见古今”则是诗的高潮,表达了情感的自然流露和音乐的永恒之美。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音乐和情感总是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这首诗不仅是对音乐的赞美,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与情感的寄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艺术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十朱弦不与琴:五十根朱色的弦并不是为了与琴相配合,强调了音乐的独立性。
  2. 一弦一柱调清音:即使只有一根弦、一个柱子,也能发出动听的音调,表现了简单之美。
  3. 南华唤醒庄生梦:提到南华(老子)唤醒了庄子梦中的蝴蝶,暗示哲学思考。
  4. 西蜀传留望帝心:指蜀汉的文化传承与忠诚,寄托了对历史的思考。
  5. 鱼跃沧波风袅袅:描绘鱼在水中跃起的生动场景,象征着活力。
  6. 凤飞丹穴月沉沉:凤凰在丹穴飞翔,月色沉沉,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美。
  7. 此情不待铿而作:情感的流露不需要音乐的铿锵声响。
  8. 一揽新声见古今:通过这一情感的表达,能够领悟古今的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与情感进行了比喻,使得诗意更加深刻。
  • 对仗:如“鱼跃沧波,凤飞丹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画面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音乐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自然的感悟。通过对古今的对比,展现了情感的永恒与普遍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弦:象征音乐与艺术的美。
  • 南华、庄生梦:代表哲理与梦境的交融。
  • 鱼与凤:象征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南华”指的是哪位哲学家? A) 孟子
    B) 老子
    C) 庄子
    D) 释迦牟尼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朱弦”通常用于____(填入乐器名)。

  3. 判断题: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古今情感的共鸣。(对/错)

答案

  1. B) 老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 《月下独酌》:李白的作品,描绘了独酌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由和孤独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相见欢》(李煜):通过音乐描绘情感的流动,相较于《鼓瑟》的哲理思考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