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子後寅前东向坐》

时间: 2025-01-04 12:26:07

子後寅前东向坐,冥心琢齿鸣鼍。

托天回顾眼光摩。

张弓仍踏弩,升降辘轳多。

三度朝元九度转,背摩双摆扳弩。

虎龙交际咽元和。

浴身挑甲罢,便可蹑烟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子後寅前东向坐
作者:曾慥 〔宋代〕
子後寅前东向坐,冥心琢齿鸣鼍。
托天回顾眼光摩。张弓仍踏弩,升降辘轳多。
三度朝元九度转,背摩双摆扳弩。
虎龙交际咽元和。浴身挑甲罢,便可蹑烟萝。

白话文翻译:

坐在子时与寅时之间,朝东而望,心中默念,牙齿轻轻咬动,听到蛙鸣。
仰天回望,目光如同摩擦一般。拉弓时仍然踏着弩,升降的辘轳声不断。
三次朝元,九次循环,背后摩擦着双弩的扳机。
虎与龙交汇,吞咽着元气和谐。洗净身体,卸去铠甲,便可以轻盈地踏上烟雾缭绕的藤萝。

注释:

  • 子后寅前: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时辰,子时和寅时之间的时间。
  • 鸣鼍:指的是蛙鸣,鼍是一种大型的蛙。
  • 托天回顾:仰望天空,回头看。
  • 升降辘轳:辘轳是一种古代的机械装置,象征着变化与运动。
  • 朝元:朝拜元始天尊,指道教的宗教仪式。
  • 虎龙交际:指的是阴阳相交,和谐的状态。
  • 挑甲罢:卸去铠甲,表示轻松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慥,字景山,号长风,宋代诗人,以其道教思想和自然景观结合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道教、人生哲理等,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道教盛行的时代,反映了作者对道教修行的思考与体悟,表现了一种追求内心安宁与和谐的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通过对静坐冥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理念的理解与追求。开头的“子后寅前东向坐”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诗人全神贯注于内心的修炼。在“冥心琢齿鸣鼍”中,蛙鸣声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象征着自然与自我心境的和谐。接着,诗人描绘了“张弓仍踏弩”的情景,这不仅是一种物理动作的描写,更象征着内心的力量与修为。

随着诗歌的深入,作者提到“三度朝元九度转”,暗示着修行的反复与坚持。最后,诗人用“浴身挑甲罢”表达了修行后的轻松与自在,仿佛已然超脱尘世,达到一种高度的精神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极具道教哲学的内涵,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和谐与超然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子後寅前东向坐:描绘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方位,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冥心琢齿鸣鼍:表达内心的专注与外界的声音形成的对比。
  3. 托天回顾眼光摩:体现了对天地的敬畏与对事物深邃的思考。
  4. 张弓仍踏弩:象征着内在力量与外在控制的结合。
  5. 升降辘轳多:暗示着人生的变化与轮回。
  6. 三度朝元九度转:强调修行的复杂与坚持。
  7. 虎龙交际咽元和:象征着阴阳和谐,天地交融。
  8. 浴身挑甲罢,便可蹑烟萝:表达了修行后的轻松与超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行比作拉弓与踏弩,表现内心的力量与控制。
  • 对仗:如“虎龙交际咽元和”,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界的元素以人的情感,使诗意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道教修行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心的和谐与超然的境界,倡导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向: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 鸣鼍:自然的声音,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张弓踏弩:内心的力量与外在的控制。
  • 虎龙:阴阳的象征,代表着宇宙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子后寅前”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子时与寅时之间
    • B. 午时与未时之间
    • C. 酉时与戌时之间
  2. “鸣鼍”指的是什么?

    • A. 鸟鸣
    • B. 蛙鸣
    • C. 风声
  3. 诗人通过“张弓仍踏弩”表达了什么?

    • A. 外在的力量
    • B. 内在的修行
    •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聚焦于思乡之情,而《临江仙》则更倾向于内心的修行与道教哲学的探讨。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