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长卿太学秋补》

时间: 2025-01-04 13:34:51

长卿家亦但四壁,文君窥之介如石。

胸中已无少年事,骨气乃有老松格。

汉文新览天下图,诏山采玉渊献珠。

再三可陈治安策,第一莫上登封书。

意思解释

送石长卿太学秋补

原文展示

长卿家亦但四壁,文君窥之介如石。
胸中已无少年事,骨气乃有老松格。
汉文新览天下图,诏山采玉渊献珠。
再三可陈治安策,第一莫上登封书。

白话文翻译

长卿的家中只剩下光秃的四面墙壁,文君在一旁如同石头般冷漠。
他的心中已没有了年轻时的事情,然而气节却有了老松的风范。
汉朝的文献阅读遍览天下图景,诏山的玉石和渊中的珍珠也得到了献上。
我们可以多次提出治理安定的方案,但最重要的还是不要去登上封书。

注释

字词注释

  • 长卿:石长卿,可能是指某位朋友或学者。
  • 文君:文君是古代著名的女子,指的是一种对比的冷漠态度。
  • 骨气:指人的气节和品德。
  • 汉文新览:指汉代的文献与文化。
  • 诏山:古代传说中的山,象征珍贵的宝物。
  • 治安策:指治理国家的方案。

典故解析

  • “老松格”意指如松树般坚韧的品格,出自于古诗常用的意象。
  • “登封书”指的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古代封爵的书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魯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他在政治上也曾有过一段经历,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黄庭坚对石长卿的送别之时,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年轻时光的怀念与对老年气节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友人的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石长卿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对人生的感悟。诗的开头以“长卿家亦但四壁”开篇,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清冷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长卿的处境和人生的苍凉。紧接着用“文君窥之介如石”,将冷漠与无情的对比引入,使得整体情感更加深刻。

在表达胸中已无少年事时,诗人通过“胸中”与“老松格”形成对比,展现了人到中年后的沉稳和坚韧。诗中提及的“汉文新览天下图”则象征着对文化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望。

最后两句则转向具体的治国理政,强调了安定的重要性,并以“第一莫上登封书”作结,回归到务实的治国方略。这不仅让整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起伏,也赋予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卿家亦但四壁:描绘出长卿的家境,四壁空荡,暗示生活的清贫。
  2. 文君窥之介如石:表现出旁观者的冷漠与无情,或隐喻对长卿的冷漠态度。
  3. 胸中已无少年事:指长卿经历了很多事情,已无年轻时的稚嫩。
  4. 骨气乃有老松格:强调长卿的气节与品德如同老松般坚韧。
  5. 汉文新览天下图:对汉代文化的重新认识,象征追求知识和文化的精神。
  6. 诏山采玉渊献珠:象征珍贵的知识和经验,愿意分享。
  7. 再三可陈治安策:表达出对国家治理的思考,提出可行的治国策略。
  8. 第一莫上登封书:强调务实的重要性,提出治国的核心要素。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文君窥之介如石”,用石头比喻冷漠。
  • 对仗:如“胸中已无少年事,骨气乃有老松格”,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哲理,强调了人到中年后的沉稳与坚韧,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卿:象征着深厚的友谊。
  • 四壁:表达孤独与清贫的境况。
  • 老松:象征坚韧的品格。
  • 汉文:代表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 治安策:象征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松”象征什么? A. 冷漠 B. 坚韧 C. 富贵 D. 年轻
  2. “胸中已无少年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怀念 B. 失落 C. 反思 D. 忧伤
  3. “再三可陈治安策,第一莫上登封书”强调了什么? A. 学习 B. 治国 C. 友谊 D. 财富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和杜甫,两位诗人在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时,黄庭坚更侧重于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文化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其作品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