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牵船人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原文展示:
沙洲折脚雁,疑人铺翅行。
奈何暮雨来,复值寒风生。
湿毛染泥滓,缩颈无鸣声。
尔辈正若此,犹胜被坚兵。
白话文翻译:
沙洲上停留的雁儿,像是有人在铺展翅膀行走。
可惜黄昏时雨水来临,又碰上了寒冷的风。
湿漉漉的羽毛沾染了泥水,缩起脖子一点声音都没有。
你们这些人正如同这雁儿,甚至还不如被坚硬的兵器所逼迫。
注释:
- 沙洲:指江河湖泊中间的沙土小岛。
- 折脚雁:形容栖息在沙洲上的大雁,因风吹雨打而无法飞翔。
- 铺翅行:意指展翅飞翔,形容自由自在的状态。
- 湿毛染泥滓:湿毛是指被雨水打湿的羽毛,泥滓指泥水。
- 尔辈:你们这一类人。
- 坚兵:指武器,象征外在的威胁。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折脚雁的意象,暗喻那些在艰难环境中挣扎的人。雁的无声和困境,反映出社会上人们在逆境中无奈的处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浙江人。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山水诗和写景抒情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捕捉自然的细微之处。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雁的困境,传达对人们处境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压迫感和无奈。
诗歌鉴赏:
《牵船人》是一首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而引发社会思考的诗。诗中折脚雁的形象,象征着那些在逆境中挣扎的个体,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切和对人们苦境的同情。诗前两句描写了雁在沙洲上因风雨而不得不缩脖无声的情形,展现了自然的恶劣和生存的无奈。接下来,诗人通过“尔辈正若此”对比了人和雁的困境,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类苦难的思考。全诗运用细腻的笔触,将人与自然的环境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沉重而又带有一种无奈的悲凉,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沙洲折脚雁:描绘沙洲上栖息的雁,暗示困境。
- 疑人铺翅行:表现出一种不安的状态,好像有人在试图行动。
- 奈何暮雨来:转折,表明外界环境的恶劣。
- 复值寒风生:再加上寒风,形成了更加艰难的境遇。
- 湿毛染泥滓:强调雁的无助与被动。
- 缩颈无鸣声:象征沉默和无奈。
- 尔辈正若此:指向人们的实际处境。
- 犹胜被坚兵:暗示即使在困境中,人与动物的遭遇亦有不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类困境比作折脚的雁,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拟人:雁的缩脖和无声,赋予了其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使得作品具有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人在逆境中的无奈和挣扎,借用自然界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压迫感,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自由和被限制的个体,反映出人的困境。
- 沙洲:代表生存环境的艰难。
- 雨与风:象征外部压力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折脚雁”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困境
- c) 快乐
-
诗中提到的“尔辈”指的是:
- a) 雁
- b) 人类
- c) 自然
-
诗歌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悲凉
- c) 愤怒
答案:
- b) 困境
- b) 人类
- b) 悲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梅尧臣《牵船人》 vs 杜甫《春望》: 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困境,但梅尧臣更侧重于个体的无奈,而杜甫则着重表现国家的动荡与民生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梅尧臣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