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李殿丞端州砚》

时间: 2025-01-01 15:02:42

鲛龙所窟处,其石美且坚。

蛮匠斲为砚,汉官求费钱。

持归向都邑,争乞如瓦砖。

岂识万里险,谬窃好事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李殿丞端州砚
梅尧臣 〔宋代〕

鲛龙所窟处,其石美且坚。
蛮匠斲为砚,汉官求费钱。
持归向都邑,争乞如瓦砖。
岂识万里险,谬窃好事传。


白话文翻译:

这块砚台产自鲛龙所居之处,石质既美又坚硬。
蛮族工匠将其雕刻成砚台,汉朝的官员为了得到它而费了不少钱。
将它带回城市后,大家争相请求要像要瓦砖一样。
岂能理解这万里路途的艰险,却错误地把这美好的事物传播开来。


注释:

  • 鲛龙:传说中的海洋生物,常与美丽的宝石和珍贵的物品有关。
  • 蛮匠:指的是少数民族的工匠,可能带有贬义,暗示技艺粗糙。
  • :雕刻、切割的意思。
  • 汉官:指的是汉朝的官员。
  • :请求、索取。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鲛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美丽的海洋生物,常常与珍贵的物品相联系。诗中通过对砚台来源的描写,揭示了艺术品的稀有性和价值,同时也反映出对文化和技艺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文,尤其以古体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内容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时期,文人对自然、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成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梅尧臣在此诗中表达了对珍贵文化物品的珍视及其背后的艰辛历史。


诗歌鉴赏:

《得李殿丞端州砚》是一首以砚台为主题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砚台的珍贵和来之不易。诗的开头用“鲛龙所窟处”引出砚台的来源,暗示了其独特的质地和美感,这种神话般的描述为砚台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接着,诗人通过“蛮匠斲为砚”展示了制作过程中的辛劳,体现了工匠精神和对美的追求。

“汉官求费钱”则突出了砚台的市场价值,反映出社会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和追逐。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砚台被广泛请求的反思,指出人们对砚台的贪求并不真正理解其背后的艰辛与风险。这样的反转让人深思,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文化财富,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光鲜。

整体而言,梅尧臣通过这首诗表露了对艺术品的珍视与对文化传承的深切理解,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人性贪婪的警醒,让人读来倍感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鲛龙所窟处,其石美且坚:描述砚台的来源,强调其材质的优良。
  • 蛮匠斲为砚,汉官求费钱:揭示制作过程及其市场价值,反映社会需求。
  • 持归向都邑,争乞如瓦砖:表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 岂识万里险,谬窃好事传:反思人们对砚台价值的误解与追求的盲目。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鲛龙所窟”引发联想,赋予砚台神秘色彩。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砚台的描写,探讨了文化艺术品的珍稀与价值,提醒人们应尊重和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鲛龙:象征着稀有与美好,代表了自然的神秘力量。
  • :作为文化的载体,象征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
  • 蛮匠:代表了手工艺人的辛勤与智慧,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鲛龙”主要象征什么? A. 劳动
    B. 美丽与珍贵
    C. 贪婪

  2. “蛮匠”在诗中指的是? A. 汉族工匠
    B. 少数民族工匠
    C. 皇宫工匠

  3. 诗中提到的砚台是由什么制成的? A. 木材
    B. 石头
    C. 瓦片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梅尧臣的《得李殿丞端州砚》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但杜甫更加强调社会动荡带来的忧虑,而梅尧臣则是对文化艺术品的珍视与反思。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3.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