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峡·山下水声深》
时间: 2024-09-19 21:32: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下水声深,水边山色聚。月照秋自清,花名春不去。似非人间境,又近红尘路。乍入洞中天,更移云外步。我殊惺惺者,犹得沧浪趣。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
白话文翻译
山下的水声深沉,水边的山色聚集。月光照耀下秋天格外清澈,花儿的名字让春天不曾离去。这里似乎不是人间,却又接近红尘之路。刚刚进入洞中的天空,又移步到云外。我虽与众不同,却仍能领略沧浪的趣味。可以用这水洗涤我的帽缨,这句话确实是我所向往的。
注释
- 沧浪峡: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在此诗中象征着远离尘嚣的清幽之地。
- 惺惺者:指与众不同、有独特见解的人。
- 濯吾缨: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意指洗涤尘世的污垢,保持清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扎,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山水时所作,表达了对清幽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的静谧与清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喜爱和对尘世的超然态度。诗中“山下水声深,水边山色聚”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深邃,而“月照秋自清,花名春不去”则进一步以月光和花朵来象征自然的永恒与美好。诗人通过“似非人间境,又近红尘路”的对比,表达了对尘世的超然和对自然的热爱。最后,“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则借用典故,表明了自己对清白自守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下水声深,水边山色聚:描绘山水的宁静与深邃,水声深沉,山色聚集,形成一幅静谧的画面。
- 月照秋自清,花名春不去:月光照耀下秋天格外清澈,花朵的名字让春天不曾离去,象征自然的永恒与美好。
- 似非人间境,又近红尘路:表达了对尘世的超然和对自然的热爱,似非人间,却又接近红尘。
- 乍入洞中天,更移云外步:刚刚进入洞中的天空,又移步到云外,形容诗人游历的广阔与超然。
- 我殊惺惺者,犹得沧浪趣:诗人自述与众不同,仍能领略沧浪的趣味,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借用典故,表明了自己对清白自守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非人间境”,将山水比作非人间的仙境。
- 拟人:如“花名春不去”,赋予花朵以留住春天的能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山水的静谧与清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喜爱和对尘世的超然态度,以及对清白自守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下水声:象征宁静与深邃。
- 月照秋:象征自然的永恒与美好。
- 花名春:象征春天的永恒。
- 洞中天:象征超然与广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可以濯吾缨”出自哪部古代文学作品? A. 《诗经》 B. 《楚辞》 C. 《论语》 D. 《庄子》
-
诗中“似非人间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尘世的留恋 B. 对自然的超然 C. 对尘世的厌倦 D. 对自然的恐惧
答案: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尘世的超然。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与司马扎的诗相比,李白的诗更加豪放,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司马扎的全部诗作,可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 《楚辞》:了解“濯吾缨”的典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