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古 司马扎 〔唐代〕
九折无停波,三光如转烛。 玄珠人不识,徒爱燕赵玉。 祖龙已深惑,汉氏远徇欲。 骊山与茂陵,相对秋草绿。
白话文翻译:
九曲的河流没有停息的波涛,日月星辰如同转动的蜡烛。 神秘的宝珠无人认识,只是徒然喜爱燕赵的美玉。 秦始皇已经深陷迷惑,汉朝的帝王远追欲望。 骊山和茂陵,相对着秋天的绿草。
注释:
- 九折:形容河流弯曲。
- 三光:指日、月、星。
- 玄珠:传说中的宝珠,比喻珍贵而难以理解的事物。
- 燕赵玉:指燕赵地区出产的美玉,比喻珍贵但不被理解的事物。
- 祖龙:指秦始皇。
- 汉氏:指汉朝的帝王。
- 骊山:秦始皇的陵墓所在地。
-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扎,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感慨时事,抒发个人情感。此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对历史上的帝王和他们的功过进行反思时所作,通过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陵墓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人物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诗中“九折无停波”和“三光如转烛”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无情。而“玄珠人不识,徒爱燕赵玉”则表达了对于珍贵但不被理解的事物的悲哀。最后两句“骊山与茂陵,相对秋草绿”则是对历史长河中帝王功过的淡漠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折无停波”:形容河流弯曲,波涛不停,比喻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连续不断。
- “三光如转烛”:日月星辰如同转动的蜡烛,比喻时间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
- “玄珠人不识”:神秘的宝珠无人认识,比喻珍贵但不被理解的事物。
- “徒爱燕赵玉”:只是徒然喜爱燕赵的美玉,比喻对珍贵事物的喜爱但无法真正理解其价值。
- “祖龙已深惑”:秦始皇已经深陷迷惑,比喻历史上的帝王被权力和欲望所迷惑。
- “汉氏远徇欲”:汉朝的帝王远追欲望,比喻历史上的帝王追求权力和欲望。
- “骊山与茂陵”: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陵墓,比喻历史上的帝王最终归于尘土。
- “相对秋草绿”:相对着秋天的绿草,比喻历史长河中帝王功过的淡漠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三光如转烛”将日月星辰比作转动的蜡烛,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
- 拟人:如“祖龙已深惑”将秦始皇拟人化,表达了他被权力和欲望所迷惑的状态。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以及对珍贵但不被理解的事物的悲哀。
意象分析:
- 九折的河流:比喻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连续不断。
- 三光如转烛:比喻时间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
- 玄珠:比喻珍贵但不被理解的事物。
- 燕赵玉:比喻珍贵但不被理解的事物。
- 祖龙:比喻历史上的帝王被权力和欲望所迷惑。
- 汉氏:比喻历史上的帝王追求权力和欲望。
- 骊山与茂陵:比喻历史上的帝王最终归于尘土。
- 秋草绿:比喻历史长河中帝王功过的淡漠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九折”指的是什么? A. 河流弯曲 B. 山路曲折 C. 时间流逝 D. 历史变迁
-
“三光如转烛”中的“三光”指的是什么? A. 日、月、星 B. 火、水、土 C. 金、木、水 D. 风、火、雷
-
“玄珠人不识”中的“玄珠”比喻什么? A. 珍贵但不被理解的事物 B. 普通的石头 C. 普通的珠宝 D. 普通的玉石
-
“祖龙已深惑”中的“祖龙”指的是谁?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
“骊山与茂陵”分别指的是谁的陵墓? A. 秦始皇和汉武帝 B. 汉武帝和唐太宗 C. 唐太宗和宋太祖 D. 宋太祖和明太祖
答案:1. A 2. A 3. A 4. A 5.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对酒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态度。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司马扎的《感古》: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与司马扎的《感古》:前者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态度,后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司马扎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