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

时间: 2025-01-04 15:29:14

夏去暑犹在,雨余凉始来。

堦前已流水,天外尚惊雷。

曲几静中隐,衡门闲处开。

壮心都已矣,何事更装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秋 邵雍 〔宋代〕

夏去暑犹在,雨余凉始来。 堦前已流水,天外尚惊雷。 曲几静中隐,衡门闲处开。 壮心都已矣,何事更装怀。

白话文翻译:

夏天过去了,暑气依然存在,雨后开始有了凉意。 台阶前已经流满了水,天边还传来惊人的雷声。 弯曲的几案在静谧中隐匿,简朴的门在闲适中敞开。 壮志豪情都已经消逝,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再去装作关心呢?

注释:

  • 夏去暑犹在:指夏天虽然结束,但暑气还未完全消退。
  • 雨余凉始来:雨后,凉爽的气息开始出现。
  • 堦前已流水:台阶前已经积满了雨水。
  • 天外尚惊雷:天边仍然传来震耳的雷声。
  • 曲几静中隐:弯曲的几案在安静的环境中隐匿不见。
  • 衡门闲处开:简朴的门在悠闲的状态下敞开着。
  • 壮心都已矣:指曾经的雄心壮志已经消逝。
  • 何事更装怀: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再去假装关心呢?

诗词背景: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这首《初秋》描绘了夏末秋初的景象,通过自然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初秋时节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去秋来的微妙变化。首两句“夏去暑犹在,雨余凉始来”直接点明了时节的转换,暑气未消而凉意初生,形成了一种对比。接下来的两句“堦前已流水,天外尚惊雷”则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增强了这种时节交替的感觉。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内心情感的表达,“曲几静中隐,衡门闲处开”描绘了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而“壮心都已矣,何事更装怀”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雄心壮志的放下和对现世超然的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邵雍诗歌中常见的自然与哲理的结合。

诗词解析:

  • 首句“夏去暑犹在”,通过“去”与“犹在”的对比,表达了时节虽变但暑气未消的感受。
  • “雨余凉始来”,用“雨余”引出凉意的到来,暗示了季节的更替。
  • “堦前已流水”,通过“流水”这一意象,形象地描绘了雨后的景象。
  • “天外尚惊雷”,用“惊雷”增强了自然界的动态感。
  • “曲几静中隐”,通过“曲几”与“静中隐”的结合,描绘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 “衡门闲处开”,用“衡门”与“闲处开”表达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
  • “壮心都已矣”,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雄心的放下。
  • “何事更装怀”,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现世的超然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夏去暑犹在”与“雨余凉始来”的对比,突出了时节的变化。
  • 拟人:如“曲几静中隐”中的“隐”字,赋予了几案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堦前已流水”与“天外尚惊雷”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初秋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节变化的敏感和对过往雄心的放下,以及对现世超然的态度。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体现了邵雍诗歌中常见的自然与哲理的结合。

意象分析:

  • 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循环。
  • 惊雷:代表着自然界的力量和变化。
  • 曲几: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宁静和隐逸。
  • 衡门:象征着简朴和闲适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夏去暑犹在”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夏天完全结束了 B. 夏天虽然结束,但暑气还未完全消退 C. 夏天和暑气都完全消退了

  2. “雨余凉始来”中的“雨余”指的是什么? A. 雨后 B. 雨前 C. 雨中

  3. “壮心都已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过往雄心的放下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兴八首》:与邵雍的《初秋》相比,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时世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