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时间: 2025-01-01 12:49: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
作者:袁克文 〔清代〕
更谁从说风情,眼中人物都非旧。南天梦杳,西楼燕去,前欢已负。此际何堪?等闲过了,少年时候。万千愁似水,萦回不断,又轻被风吹皱。忍向杜鹃啼处,念伊人可曾消瘦?酒痕掩泪,歌声缄怨,几番吹逗。还说相思,莫教重误,隔江红豆。便匆匆白发,催人直怎,撇双鸾袖。
白话文翻译
更有谁来讲述这风情,眼中所见的人物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样。南天的梦已渺茫,西楼的燕子也飞走了,曾经的欢愉都已成为负担。此时此刻,真是无奈,时光轻易地过去,少年时光已经逝去。无尽的愁苦如水般流淌,缠绕不休,轻轻被风吹皱。忍不住向杜鹃啼叫的地方,思念那位爱人是否已消瘦?酒渍掩盖了泪水,歌声中隐藏着怨愁,几度被风吹拂。还在谈论相思,莫再让彼此误会,隔着江水的红豆。可这匆匆白发,催人如何面对,放下那双鸾袖。
注释
- 更:更有,表示转折。
- 风情:指女子的风韵与情感。
- 南天梦杳:南方天空的梦已渺茫。
- 西楼燕去:西楼的燕子已经飞走,象征离别。
- 万千愁似水:无数的愁苦如水般流淌。
- 杜鹃啼:杜鹃鸟的鸣叫,常被用来表达思念。
- 红豆:象征思念之情,尤其是相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其作品多为词,风格细腻,情感真挚,擅长描绘思乡、离别等主题。他的诗词常蕴含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情感深沉,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水龙吟》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诗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情感的无奈。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经历人生风雨后对青春与爱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水龙吟》是一首充满了忧伤与思念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开篇以“更谁从说风情”引出,作者似乎在质问,曾经的风情如今何在,这种对比生动地表现出时间的流逝给人带来的感伤。
接着,诗人用“南天梦杳,西楼燕去”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凄凉与孤寂,燕子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生机,而它的离去则暗示着美好时光的结束。“万千愁似水,萦回不断”,将愁苦比作水,流淌不息,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内心的苦闷与惆怅。
诗中“忍向杜鹃啼处,念伊人可曾消瘦?”表现出深切的思念之情,杜鹃啼鸣更是增添了几分悲凉。接下来的“酒痕掩泪,歌声缄怨”,则将悲伤与怀念编织成一幅情感的画卷。最后的“隔江红豆”不仅是相思的象征,更是对重逢的渴望与无奈。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现了一个人在经历岁月变迁后对青春、爱情的思考与感慨,直击人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更谁从说风情:反问,谁能再来讲述昔日的风情,暗含对过去的怀念。
- 眼中人物都非旧:眼前的人物已不同于曾经,表现时间的变迁。
- 南天梦杳:南方的梦已模糊不清,象征希望的消逝。
- 西楼燕去:西楼的燕子飞走,暗示离别与孤独。
- 前欢已负:曾经的快乐如今成了负担,感慨时光的无情。
- 此际何堪?:此时此刻的无奈与无助。
- 等闲过了,少年时候:轻易间,少年时光已逝,表现对青春的惋惜。
- 万千愁似水:无尽的愁苦如水般流淌。
- 萦回不断,又轻被风吹皱:愁苦缠绕不休,轻易被外界打扰。
- 忍向杜鹃啼处,念伊人可曾消瘦?:忍不住去想念心爱的人是否消瘦,表现思念之情。
- 酒痕掩泪,歌声缄怨:酒的痕迹掩盖了泪水,歌声中藏着怨愁。
- 几番吹逗:经历了几次的风吹拂,象征离别的无奈。
- 还说相思,莫教重误:再谈相思,切勿再误会。
- 隔江红豆:红豆象征相思,两岸相隔,情感难以传达。
- 便匆匆白发:白发的匆匆,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 催人直怎,撇双鸾袖:时间催促人前行,放下曾经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作水,形象生动。
- 拟人:杜鹃的啼鸣赋予了情感,象征思念。
- 对仗:如“酒痕掩泪,歌声缄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提及的愁苦、思念,强调了情感的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爱情无法重来的深切感慨。诗人在时光流转中,感受到的愁苦与思念,展现了人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情:象征过去的美好与青春的回忆。
- 燕子:象征生机与离别,暗示美好时光的结束。
- 杜鹃:象征思念与离愁,常被用来表达对爱人的怀念。
- 红豆:相思的象征,代表着思念与渴望重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水龙吟》的作者是? A. 李白
B. 袁克文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南天梦杳”意指什么? A. 梦想美好
B. 梦已渺茫
C. 梦想实现
D. 梦中人 -
“隔江红豆”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思念
C. 离别
D. 祝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 袁克文《水龙吟》与纳兰性德《木兰花》:两者均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袁克文更偏向于细腻的个人情感,而纳兰性德则在表达中融入了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基础知识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