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疏影•讨春汪山,梅已半残,山茶初绽,循清水溪而返》
时间: 2025-01-16 22:10: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暗香疏影•讨春汪山,梅已半残,山茶初绽,循清水溪而返
绛衣玉骨。几酽寒自忍,徘徊明月。步绮稀逢,香海而今已如雪。休恨寻春较晚,风外笛江城吹彻。算翠禽毕竟多情,邀我入仙阙。交映苔蹊蕙磴,似人半醉醒,茶韵娇绝。不掩清光,夹道烟岚,静里溪流千折。相将一试山泉味,又咳唾纷飞琼屑。指两三含萼桃枝,后约阮郎先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尽管梅花已经凋零一半,山茶花也刚刚开放,诗人沿着清澈的溪水往回走。诗人赞美那些穿着绛色衣裳、骨骼如玉的人,虽然寒冷的天气让人忍耐,但在明月下徘徊却充满情趣。走在稀疏的花丛中,香气如雪般弥漫。不要怨恨寻春来得太晚,外面风中传来的笛声在江城中悠扬。算起来,翠鸟依旧是多情的,它们邀请我进入仙境。苔藓的小路和蕙草的台阶交错,仿佛人已经半醉醒来,茶的香韵绝妙。清亮的月光没有被掩盖,烟雾缭绕的小道,静谧的溪水千曲百折。我和朋友一起尝试山泉的味道,轻咳声中飞扬着琼屑。指着那两三枝含苞的桃花,约定着阮郎先来结缘。
注释
- 绛衣:指红色的衣服,象征华贵。
- 玉骨:形容人的身材修长、优美。
- 酽寒:浓重的寒意。
- 香海:指花香浓郁的地方。
- 翠禽:指美丽的鸟类。
- 仙阙: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理想的境界。
- 苔蹊蕙磴:苔藓铺就的小路和蕙草的台阶,形象描绘自然环境。
- 琼屑:形容精美的东西,可能指诗人的情感或诗句的精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匪石(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意境优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诗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并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抒发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思考。开篇以“梅已半残”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但随之而来的“山茶初绽”又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中穿插着明月、溪水、茶韵等意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在情感上,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珍惜,尽管春来得稍晚,但依然有美好的事物等待探索。特别是“翠禽毕竟多情”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中的生机与活力,也暗示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幅春天的自然画卷,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中所流露出的淡淡忧伤和细腻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深刻的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绛衣玉骨:描写一个人的优美形象,暗示其高贵或出众。
- 几酽寒自忍:尽管寒冷,仍然忍耐着。
- 徘徊明月:在月光下徘徊,增添了诗的意境。
- 步绮稀逢:走在稀疏的花丛中,感受花香。
- 香海而今已如雪:形容香气浓郁,仿佛如雪般纯净。
- 休恨寻春较晚:不要怨恨春天来得晚。
- 风外笛江城吹彻:外面传来的笛声,悠扬动听。
- 算翠禽毕竟多情:翠鸟依旧是多情的。
- 邀我入仙阙:邀请我进入理想的境界。
- 交映苔蹊蕙磴:自然景色交错,形成美丽的画面。
- 似人半醉醒:仿佛人已经半醉而又清醒。
- 茶韵娇绝:茶香非常迷人。
- 不掩清光:清亮的光没有被遮掩。
- 夹道烟岚:小道两旁烟雾缭绕。
- 静里溪流千折:溪水静静流淌,曲折而美丽。
- 相将一试山泉味:邀请朋友一起品尝山泉。
- 咳唾纷飞琼屑:轻咳的声音中,琼屑飞扬。
- 指两三含萼桃枝:指着几枝含苞的桃花。
- 后约阮郎先结:约定与阮郎相见的时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香气比作雪,增强了诗句的美感。
- 拟人:翠禽被形容为多情,赋予自然以人性。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象征坚韧与美丽。
- 山茶:春天的代表,象征生机与希望。
- 明月:象征宁静与思考。
- 溪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翠禽”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景象
- D. 一种颜色
-
诗人如何描述春天的到来?
- A. 怨恨
- B. 期待
- C. 无所谓
- D. 失望
-
诗中提到的“山泉味”象征着什么?
- A. 清新自然
- B. 甜蜜爱情
- C. 生活艰辛
- D. 失落感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春宵》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陈匪石的《暗香疏影》更加注重春天的自然景象与细腻情感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孤独与酒的豪放,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匪石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歌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