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清朝慢 除夕听爆竹声》
时间: 2025-01-17 09:45:4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庆清朝慢 除夕听爆竹声
作者: 阮恩滦 〔清代〕
原文展示:
蛇壑年华,凤城灯火,东风催动春声。
神弦乍歌迎送,上烛霄明。
听向南邻北舍,流光电挚总心惊。
才一瞥,蝶衣碎迸,翻讶飞霙。
岁已尽,漏正永,试问夜何许,夜转三更。
最是铜街叠鼓,依约雷鸣。
犹记椒筵散后,千门歌吹杂箫笙。
银台畔,腊花送喜,还缀琼英。
白话文翻译:
在蛇形的沟壑里,流逝的岁月如同凤城的灯火,东风吹拂,唤醒了春天的音响。
突然传来神秘的乐声,仿佛是在为新年送行,烛光摇曳,照亮了夜空。
听那南邻北舍的爆竹声,流光闪烁,让人心神俱惊。
我才一瞥,仿佛看到蝴蝶的衣裳碎裂,惊讶得像是飞舞的雪花。
岁月已尽,漏壶的水滴仍在流淌,我试问,今夜何时?夜已过了三更。
最响亮的是铜街上叠起的鼓声,仿佛雷鸣般震耳欲聋。
我犹记得在宴席散去后,千家万户歌声嘹亮,箫笙齐鸣。
在银色的台边,腊梅花送来喜庆,依旧缀满了晶莹的花瓣。
注释:
- 蛇壑:指曲折的山谷,象征岁月的流逝。
- 凤城:指美丽的城市,象征繁荣和富贵。
- 神弦:形容乐声的神秘动人。
- 烛霄明:烛光照亮了夜空。
- 流光电挚:形容光影闪烁,令人心动。
- 蝶衣:指纱衣,象征轻盈与美丽。
典故解析:
“椒筵”指的是宴席,常用于形容欢庆场面;“腊花”指的是腊梅,象征寒冬中绽放的美丽与坚韧;整首诗恰逢除夕,承载了辞旧迎新的喜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阮恩滦,清代诗人,生于官宦之家,作品多以清丽见长,擅长描绘生活情景和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除夕之际,正值辞旧迎新之时,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与祝福,同时也蕴含对往昔岁月的感慨。
诗歌鉴赏:
《庆清朝慢 除夕听爆竹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刻画了除夕夜的热闹与欢乐。开篇以“蛇壑年华,凤城灯火”引入,展现了岁月与繁华的对比。诗中“东风催动春声”不仅传达了春天来临的气息,也隐喻了新年的希望与生机。
乐声的描写尤为生动,尤其是“神弦乍歌迎送”一句,表现了新旧交替的瞬间,令人心潮澎湃。而“流光电挚总心惊”则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氛围,仿佛每一声爆竹都在响彻心间。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节日的珍视,给人以强烈的共鸣与情感共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蛇壑年华:形容岁月如同蜿蜒的山谷,曲折而流逝。
- 凤城灯火:描绘城市的璀璨灯光,象征着繁华与热闹。
- 东风催动春声:东风吹来,带来了春天的声音,寓意着新年的到来。
- 神弦乍歌迎送:乐声突然响起,仿佛在为新年送行。
- 岁已尽,漏正永:岁末之际,时间依旧在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岁月比作“蛇壑”,形象而生动。
- 拟人:乐声被赋予了“神”的特性,使其更加神秘动人。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形成对仗工整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除夕夜的欢庆,表达了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感慨与对新年的期待,传达了辞旧迎新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蛇壑:岁月的曲折与无常。
- 灯火:繁华与热闹的象征。
- 春声:新生与希望的象征。
- 爆竹:节日的欢庆与传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风催动春声”意指什么? a) 春天的来临
b) 风的猛烈
c) 旧年的结束 -
“岁已尽,漏正永”中“漏”指的是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水的滴落
c) 生命的无常 -
诗中提到的“腊花”象征什么? a) 喜庆
b) 坚韧
c) 冷酷
答案:
- a) 春天的来临
- a) 时间的流逝
- b) 坚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除夜作》——陆游
- 《新年作》——杜甫
诗词对比:
- 陆游的《除夜作》:同样描写除夕的情景,重在对往年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望。
- 杜甫的《新年作》:侧重于对家国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赏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