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追次仇仁近韵谩成三首
原文展示
儒冠谁使首,何至动言贫。
此事须吾党,相期到古人。
衰颜犹可镜,短发仅堪巾。
举世无知者,孤灯夜独亲。
白话文翻译
谁能让这儒冠稳稳地戴在头上,何至于为贫穷而动辄言说?
这件事情需要我们这个群体共同努力,希望能与古人相见。
衰老的面容仍可在镜中看到,短发只适合用巾子包裹。
世间无知的人,唯有在孤灯下与自己亲近。
注释
字词注释
- 儒冠:儒生的帽子,象征读书人。
- 动言贫:因贫穷而言语多有不满。
- 吾党:指自己所归属的群体或门派。
- 古人:古代的圣贤或先哲。
- 衰颜:衰老的面容。
- 孤灯:独自一人时点燃的灯,象征孤独。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古人”,可能指代那些有德之士或历史上的明智之人,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回(生卒年不详),字子仪,号东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理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个人感受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方回感受到社会动荡、个人境遇不佳之际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古代贤士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四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的失望与对古人智慧的渴望。首句“儒冠谁使首”揭示了士人身份的困惑,暗示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儒生的地位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接下来的“何至动言贫”则进一步强调了贫穷对一个人言行的影响,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此事须吾党”则展现了诗人对团结力量的渴求,认为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理想。而“相期到古人”则是对古人智慧的追求与向往,仿佛在呼唤那些曾经的贤者。
最后两句“衰颜犹可镜,短发仅堪巾”则展现了诗人对自身老去的无奈与自嘲,尤其是“孤灯夜独亲”一句更是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知识的依赖,尽管外界环境变化无常,夜晚的灯光依旧是他心灵的慰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儒冠谁使首:提问式的开头,表达了对儒生身份的困惑和无奈。
- 何至动言贫:指出贫穷让人无法安心,言语中充满了不平与无奈。
- 此事须吾党:强调共同体的重要性,只有团结才能改变现状。
- 相期到古人:渴望能够与古代的贤士相聚,接受他们的教导。
- 衰颜犹可镜:自我反省,承认衰老的现实。
- 短发仅堪巾: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的容貌与生活状态。
- 举世无知者:感叹世人对真理的无知。
- 孤灯夜独亲:以孤灯象征孤独,表明自己与知识的亲密关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如“衰颜犹可镜,短发仅堪巾”。
- 比喻:孤灯象征孤独的境况,暗含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古代贤人的崇敬之情,融入了诗人个人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儒冠:象征读书人的身份和理想。
- 古人:象征智慧与道德的理想。
- 孤灯:象征孤独和内心的思考。
- 短发:象征衰老和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儒冠”象征什么?
- A. 士人的身份
- B. 财富
- C. 地位
- D. 势力
-
“此事须吾党”中“吾党”指的是?
- A. 家庭
- B. 朋友
- C. 同志
- D. 社会
-
“孤灯夜独亲”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热闹
- B. 孤独
- C. 快乐
- D. 忧伤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方回的诗在情感上更加沉重和内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对古代贤者的渴望,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体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方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