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无斁雪後二首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取性无通介,随时有异同。
雪余盖地白,春浅著梢红。
寄食虚长算,论诗阙近功。
相看不相弃,赖有古人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中提到人的本性并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雪后大地一片洁白,春天的气息渐渐显露,树梢上已经开始泛红。作者寄居于世,生存的计算是虚无的,讨论诗歌时常常缺乏实质的成就。尽管如此,彼此之间依然互不抛弃,这要归功于古人的风范。
注释:
- 取性:指人性,取自于天性。
- 无通介:无固定的中介或障碍,意指性情的变化。
- 雪余:雪后,雪融之后的景象。
- 寄食:寄居于世,形象地表述生活的状态。
- 阙近功:缺乏实际的功业,意指讨论诗歌时往往偏离实质。
- 古人风:古人的风范与气度,表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仰慕。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古人风”可以理解为对古代诗人的敬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在宋代,士人们通常会通过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与讨论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生卒年不详),字仲明,号澄江,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尤其在诗歌的艺术性和哲理性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多表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常常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雪后,表现了诗人在特定自然环境下的思考与感悟。诗人在面对自然的变化时,联想到人性与社会关系,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层层递进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开头两句“取性无通介,随时有异同”,揭示了人性本质的复杂性,暗示人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感受,表现出一种哲学思考的深度。接下来的“雪余盖地白,春浅著梢红”,以自然的变化象征人的内心与外界的互动,雪的纯洁和春天的活力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希望与生机并存的感觉。后两句则从个人的生活状态出发,反映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强调了人际间的珍贵与古人文化的影响力,展现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表现出一种淡雅而又深邃的哲思,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性思考的结合,展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文化的深厚积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取性无通介:意指人性并非一成不变,随时可能因外在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随时有异同:强调了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表现出的差异。
- 雪余盖地白:描绘了雪后大地的白色景象,象征纯洁和宁静。
- 春浅著梢红:春天来临,树梢上开始泛红,寓意生机勃勃。
- 寄食虚长算:生活在世间,生存的计算往往是无意义的。
- 论诗阙近功:讨论诗歌时常常缺乏实质的成就。
- 相看不相弃:彼此之间的相知相交,互不抛弃。
- 赖有古人风:归功于古人的风范,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如“取性无通介,随时有异同”。
- 对比:通过雪与春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活力。
- 象征:雪象征纯洁,春天象征希望,表现出生命的循环与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人性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表达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传承。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反思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宁静。
- 春:象征生机、希望。
- 树梢:象征生命的萌芽与成长。
- 古人:象征文化的传承与智慧。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人性的独特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取性无通介”是什么意思?
- A. 人性是固定的
- B. 人性会随环境变化
- C. 人性是复杂的
-
诗中提到的“雪余”指的是:
- A. 雪还在下
- B. 雪已经融化
- C. 雪只在山上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讨论古人
- B.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C. 描述四季变换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雪梅》王冕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陈师道的这首诗与王冕的《雪梅》进行比较。两者都描绘了雪后的景象,但王冕的诗更侧重于表现梅花的孤傲与坚韧,而陈师道则通过雪与春的对比,探讨了人性与文化的关系,展示了更为深邃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陈师道诗文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提供更深入的理解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