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
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
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
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
白话文翻译
雷声轰鸣在空荡荡的殿堂下,破损的柱子并不是梦中凶险的象征。曾经我只是在画卷上瞻仰孔子的威仪,如今我确实见到了腾飞的龙。隐约的雷声在空中散去,稀疏的雾气渐渐消散。我知道孔子的庙宇,并非是为了积蓄懒惰与怠惰。
注释
- 霹雳:指雷声,象征天降的威严和震撼。
- 虚殿:指空旷的庙宇,表现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 破楹:指破损的柱子,象征庙宇的衰败。
- 画衮:指孔子的衣袍,象征其高贵的身份。
- 升龙:象征孔子的伟大与崇高,龙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 仲尼:孔子的字,表示对他的尊称。
- 乖慵:指懒惰和怠惰,暗指对文化和道德的不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闻道,宋代著名诗人,早期的“诗宗”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朴素著称,常常在风格上受到王维和李白的影响。他的作品在诗歌结构和意境的表达上都有独特的成就。
创作背景
《孔子庙震》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与尊崇仍然深厚。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遭到忽视。诗中通过对孔子庙的描写,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忧虑和对先哲的怀念。
诗歌鉴赏
《孔子庙震》是一首蕴含深意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忧虑与对孔子的崇敬。诗的开头“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象征着庙宇的衰败与文化的凋零。而“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则通过对比,表达了从对理想化的孔子形象的崇拜,转向对现实中孔子的敬仰。这种转变不仅揭示了历史的变迁,也让人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危机。
诗中“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则巧妙地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象征着迷雾渐散,真理逐渐显现的过程,给人以希望的暗示。最后一句“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庙的真正意义的认知,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可懈怠。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低沉转向希望,反映了作者对文化的深思,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霹雳下虚殿:雷声轰鸣,映衬出庙宇的空荡,暗示着庙宇的冷清与文化的衰落。
- 破楹非梦凶:破损的柱子让人心生凶险,但这并非梦中幻象,而是现实的反映。
- 昔尝瞻画衮:曾经只是通过画作遥望孔子的威仪,表现了对理想的向往。
- 今实见升龙:如今却能真正见到孔子的伟大,象征着对先贤的真实敬仰。
- 隐隐雷声散:雷声逐渐远去,暗示着迷雾开始消散,真理渐渐显现。
- 疏疏雾气从:稀薄的雾气象征着昔日的迷茫与无知正在消散。
- 予知仲尼庙:我知道孔子的庙宇,并非是为了积蓄懒惰与怠惰。
- 不是蓄乖慵:强调孔子庙应是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的象征,而非懒惰的温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孔子比作“升龙”,象征着其崇高的地位与伟大的思想。
- 对比:通过昔日的憧憬与今日的现实对比,突出文化的变迁与历史的沧桑。
- 拟人:雷声与雾气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孔子庙的描绘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强调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警示人们不可懈怠于文化的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雷声:象征着震撼与警醒,暗示着文化的危机。
- 虚殿:象征着庙宇的衰败与冷清,反映出对文化的遗憾。
- 升龙:象征着孔子的伟大与崇高,体现了对理想的向往。
- 雾气:象征着迷茫与无知的状态,随着雷声的消散而逐渐明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升龙”象征什么?
A. 孔子的懒惰
B. 孔子的伟大
C. 破损的庙宇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霹雳下虚殿”主要表现了对____的忧虑。
-
判断题:诗中“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表示对未来的绝望。 (对/错)
答案
- B
- 文化的衰落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孔子庙震》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但前者更强调对儒家思想的怀念和文化的忧虑,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两首诗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文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