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疑赠献甫》

时间: 2025-01-04 09:02:35

一客逢吠狗,无箠制狗狂。

一客叱狗吠,一客言狗良。

良狗岂妄吠,好言已莫详。

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

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

吾今不疑仁,仁义嗟何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辩疑赠献甫
梅尧臣

一客逢吠狗,无箠制狗狂。
一客叱狗吠,一客言狗良。
良狗岂妄吠,好言已莫详。
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
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
吾今不疑仁,仁义嗟何妨。

白话文翻译

一位客人遇到狗在狂吠,没有棍子来制止它的狂妄。
另一位客人大声叱责狗吠,而另一位则说这狗是好的。
难道这只好狗会无缘无故地吠叫吗?好话已经说得不够详细。
言语是仁义的趋向,叱责是义理所应有的。
趋向仁义而不顾义,是在助长狗的猖狂。
我现在不再怀疑仁义,那么仁义又有什么妨碍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客人或过路人。
  • :狗叫的声音。
  • :狂妄、放肆的样子。
  • :大声斥责。
  • :好的,善良的。
  • :妨碍、阻碍。

典故解析

在古代,狗常被视为忠诚的动物,但也可能因为环境或情境而表现出攻击性。诗中提到的“仁”和“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了道德行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天池,世称梅溪,南宋著名词人、诗人,擅长写诗和填词。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弱点的批判。

创作背景

《辩疑赠献甫》写于梅尧臣与友人交谈时,表现出他对仁义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诗歌鉴赏

《辩疑赠献甫》通过一则小故事,探讨了仁义的关系与道德责任。诗中描绘了一位客人遇到狂吠的狗,进而引发了对仁与义的讨论。面对狗的吠叫,客人的反应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择叱责,另一种则是强调狗的良善。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引出了对仁义的思考。诗中提到“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意在揭示一种道德失衡的状态,强调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诗人在结尾处表明自己对仁义的坚定信念,表明了道德的坚持并非与现实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在哲学思考上的敏锐性。整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客逢吠狗,无箠制狗狂。
    诗句描绘了一个情景:一位客人遇到一只正在狂吠的狗,暗示着无法控制的局面。

  2. 一客叱狗吠,一客言狗良。
    这里引入了两位客人的不同反应:一位斥责狗的吠叫,另一位则辩解说这只狗是好的,表明对事物看法的多样性。

  3. 良狗岂妄吠,好言已莫详。
    质疑良犬为何无故吠叫,暗示对表面好言的怀疑,强调事物常常并非表面所见。

  4. 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
    这里明确指出,言语是趋向仁爱的表现,而叱责则是义的体现。

  5. 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
    强调了如果只追求仁而不顾及义,实际上是在助长错误的行为。

  6. 吾今不疑仁,仁义嗟何妨。
    诗人在此表达对仁义的坚定信念,认为坚持仁义是没有问题的。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不同客人的反应,展现了对仁义的不同理解。
  • 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将狗的狂吠比作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强调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出作者对道德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引发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呼唤人们在追求仁的同时,不应忽视义的存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社会中不良现象或人性中的某些弱点。
  • :代表社会中的普通人或旁观者,象征着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与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中提到的“仁”与“义”分别代表什么?

    • A. 友情与信任
    • B. 爱心与正义
    • C. 忍耐与勇敢
  2. 诗中“良狗岂妄吠”意味着什么?

    • A. 好狗不会无缘无故吠叫
    • B. 狗的叫声可以代表忠诚
    • C. 所有的狗都很善良
  3. 诗人认为只追求仁而不顾义会导致什么?

    • A. 帮助狗的狂妄
    • B. 促进友谊
    • C. 增加社会和谐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美。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诗词对比

  • 《饮酒》(陶渊明):两者都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但陶渊明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梅尧臣则关注道德与社会责任的辩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