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捧露盘 丰台看花》

时间: 2025-01-19 21:52:27

跨雕鞍,携红袖,出城中。

望古台、烟霭濛濛。

漫云步幛,弄春倾国带深宫。

春如留恋,歇马处蓦地相逢。

罢金樽,停檀板,痴客泪,点青铜。

旧题词、柳絮轻笼。

游丝不断,香车馀地长新丛。

落花难唤,鸟衔起、费尽东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人捧露盘 丰台看花
作者: 曹溶 〔明代〕

跨雕鞍,携红袖,出城中。
望古台烟霭濛濛。
漫云步幛,弄春倾国带深宫。
春如留恋,歇马处蓦地相逢。
罢金樽,停檀板,痴客泪,点青铜。
旧题词柳絮轻笼。
游丝不断,香车馀地长新丛。
落花难唤,鸟衔起费尽东风。

白话文翻译

骑着雕花的马鞍,手携红袖,走出城外。
远望古老的台阶,烟雾朦胧。
漫步在云雾中,春天的气息如同倾国之美,带着深宫的温柔。
春天如同留恋的情感,停马之地恍若意外的相逢。
放下金樽,停下檀板,痴情的客人泪流满面,滴落在青铜器上。
旧时的诗句如柳絮轻轻笼罩。
细细的游丝不断,香车依然在新丛中徘徊。
落花难以呼唤,鸟儿叼起花瓣,东风却耗尽了力气。

注释

  • 雕鞍:指精致的马鞍,象征身份和品位。
  • 古台:指古老的台地,可能是指某个历史遗址或风景名胜。
  • 春如留恋:春天仿佛对人们怀有留恋之情。
  • 金樽:金制的酒杯,象征豪华和享乐。
  • 檀板:一种乐器,代表欢快的气氛。
  • 柳絮:指柳树的花絮,常用来比喻轻柔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溶,明代诗人,以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著称,作品多具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季,正值花开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和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金人捧露盘 丰台看花》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折射出一种对春天的深情留恋。开篇以“跨雕鞍,携红袖”描绘出一种优雅而又生动的场景,隐含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出城中”更是一种逃离尘世喧嚣、追寻自然的渴望。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以“望古台烟霭濛濛”展现了古老台阶与烟雾交织的朦胧美,仿佛让读者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运用“漫云步幛”的意象,诗人将春天拟人化,仿佛让春天成为了倾国之美的化身,深宫的温柔感无不让人心醉。

诗中“罢金樽,停檀板”则通过饮酒作乐后情绪的转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惜别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的“落花难唤,鸟衔起费尽东风”更是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落花的无情与鸟儿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跨雕鞍,携红袖,出城中:描绘出人物骑马出城的画面,展现生活的优雅。
  2. 望古台烟霭濛濛:远望古台,烟雾弥漫,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3. 漫云步幛,弄春倾国带深宫:春天如同轻纱般的美,倾国之貌,表现出春的妩媚。
  4. 春如留恋,歇马处蓦地相逢:春天让人留恋,停马时恍若意外的相遇,暗示美好时光的珍贵。
  5. 罢金樽,停檀板,痴客泪,点青铜:饮酒作乐后,情感的流露,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感伤。
  6. 旧题词柳絮轻笼:旧时的诗句如柳絮般轻柔,营造出怀旧的气氛。
  7. 游丝不断,香车馀地长新丛:细细的游丝飘荡,香车依旧在新丛中徘徊,增添了春天的生机。
  8. 落花难唤,鸟衔起费尽东风:落花无法挽留,鸟儿叼走花瓣,象征着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倾国之美,增强了春天的美感。
  • 拟人:将春天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诗中频繁出现的对仗句式,使得整体韵律感更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怀旧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雕鞍:象征优雅和地位。
  • 古台:代表历史与遗迹。
  • :象征生机与希望。
  • 金樽:象征享乐与富贵。
  • 落花: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雕鞍”象征什么? A. 贫穷
    B. 优雅和地位
    C. 自然风光

  2. “春如留恋”中的“留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愉悦
    B. 忧伤
    C. 喜爱

  3. 诗中“落花难唤”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C. 自然的和谐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注重山水之美。
  • 《春望》:关注春天的生机与国家的命运,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曹溶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