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丁收仲寺丞挽诗
元佑名卿后,甘盘旧学臣。
肯堂真有子,论世岂无人。
仕至二千石,年垂八十春。
哀荣子毋憾,全福更谁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为了悼念丁收仲而作。
元佑年间他名声显赫,甘愿做一个旧学的门徒。
他在堂上真有优秀的子弟,难道世上没有其他人吗?
他仕途达到二千石,年纪已近八十岁。
对他的哀悼,不要感到遗憾,享有的福气又有谁能再论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元佑:宋仁宗时期的年号,指的是1078年至1086年。
- 名卿:在这里指的是名声显赫的人。
- 甘盘:甘愿、甘心,表示愿意接受某种身份或角色。
- 二千石:古代官职的俸禄等级,表示高官。
- 哀荣:对已故者的哀悼和对其荣誉的追忆。
- 全福:完整的福气,指的是一个人一生所享受的福泽。
典故解析:
- 二千石:古代官职中,二千石是指高官,通常指五品或以上的官员,表明丁收仲的高位和成就。
- 子毋憾:表达对丁收仲的追忆与哀悼,同时也反映了对生者的安慰,体现了儒家对于死者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戡,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抒怀为主。其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擅长表现对友人的怀念与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蔡戡为悼念丁收仲而作,表达了对其一生的尊敬和对其成就的肯定。在当时社会,官员的高低与个人的学识、品德息息相关,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丁收仲的生平,还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学识和官职的重视。
诗歌鉴赏:
《丁收仲寺丞挽诗》是一首具有深厚感情的挽诗,诗中不仅表达了对丁收仲的哀悼之情,同时也通过对其生平的回顾,传达了对其成就的赞美。首句“元佑名卿后”开篇即点明了丁收仲的历史背景,显示出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他在旧学中的甘愿和对学问的执着,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接下来的“肯堂真有子,论世岂无人”则展现出诗人对现世人才的思考,认为在世上不仅有丁收仲一位优秀的学者,暗含对当时社会人才匮乏的无奈。
诗的最后两句“哀荣子毋憾,全福更谁论”则是对丁收仲一生成就的总结与对其死后福泽的肯定。诗人在哀悼中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强调既然已逝去的生命所享有的福气无人可以再论,那就不必过于遗憾。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有对丁收仲的深切怀念,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元佑名卿后:指的是丁收仲在元佑年间名声显赫。
- 甘盘旧学臣:指他甘愿做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臣子,显示出谦逊和对旧学的尊重。
- 肯堂真有子:说他在学堂中确实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强调其教育上的成就。
- 论世岂无人:反问世上难道没有其他优秀的人才,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望与思考。
- 仕至二千石:表明他在官场上达到相当高的位置,体现其能力与成就。
- 年垂八十春:表达他已近高龄,强调生命的短暂。
- 哀荣子毋憾:告诫后人对他的逝去不必感到遗憾。
- 全福更谁论:意味着他一生享有的福气无人可以再讨论,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福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甘盘旧学臣,肯堂真有子”,显示出诗词的工整与对称。
- 反问:如“论世岂无人”,增强了诗的思考性与哲理性。
- 排比:如“哀荣子毋憾,全福更谁论”,形成节奏感,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丁收仲的追忆,反映了对学识、官职和人生的思考,强调了对已故者的尊重与怀念,传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对福气珍惜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卿:象征着才华与地位。
- 旧学臣:代表传统文化与学问。
- 二千石:象征着成就与权力。
- 春:象征生命的轮回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丁收仲在何年被称为名卿?
- A. 元佑
- B. 嘉祐
- C. 仁宗
- D. 宣和
-
“全福更谁论”中“全福”指的是什么?
- A. 个人的努力
- B. 一生的福气
- C. 家庭的和睦
- D. 社会的繁荣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哀王孙》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将蔡戡的《丁收仲寺丞挽诗》与杜甫的《哀王孙》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出对逝去生命的追忆与感慨,但蔡戡的诗更侧重于对成就的肯定,而杜甫则更多地流露出对生活无常的哀伤。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