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丁子章将漕湖南三首》

时间: 2025-01-17 09:51:12

湖外游曾漫,荒余好在麽。

山应依样瘦,民岂似田多。

不是无风物,其如费拊摩。

人言补外乐,且道定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丁子章将漕湖南三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湖外游曾漫,荒余好在麽。
山应依样瘦,民岂似田多。
不是无风物,其如费拊摩。
人言补外乐,且道定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可理解为:
在湖外游玩时,曾经闲散漫游,现如今却只剩下一片荒凉。
山上的景色似乎也变得瘦弱,百姓的田地又怎能多于往昔?
并不是说这里没有风景,只是像是费力地抚摩着罢了。
人们说外面的乐趣可以弥补这一切,那到底又该如何呢?


注释:

  • 游曾漫:曾经在湖外漫游。
  • 荒余:荒凉的剩余。
  • 岂似田多:怎么会比以前的土地更多呢?
  • 无风物:没有风景的意思。
  • 费拊摩:费力地抚摸,形容对景色的感受。
  • 补外乐:指外界的乐趣能够弥补内心的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困境和心灵的孤独,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送丁子章将漕湖南三首》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写湖外的景象,隐喻了社会的荒凉与民生的困顿。首句“湖外游曾漫”,勾画出曾经的悠闲与自在,而如今的“荒余好在麽”,则显示出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与现实的失落。诗人用“山应依样瘦”来形容大自然的衰败,暗喻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悲哀。

接下来的“民岂似田多”进一步揭示了百姓生活的困境,土地的贫瘠折射出民生的苦楚。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深刻反思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后面两句“不是无风物,其如费拊摩”,则引入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难以实现的感慨,暗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体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湖外游曾漫”:曾经在湖外游玩,心情悠闲。
    • “荒余好在麽”:如今只剩下荒凉的景象,是否还有美好?
    • “山应依样瘦”:山的景象也显得瘦弱,象征着凋零。
    • “民岂似田多”:百姓的土地是否还有往昔的丰饶?
    • “不是无风物”:并非没有美好的事物。
    • “其如费拊摩”:但却像是无奈地触摸着,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
    • “人言补外乐”:人们说外面的乐趣可以补偿内心的空虚。
    • “且道定如何?”:可现实又如何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类生活对比,暗示社会问题。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表达对环境的关切。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反映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展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代表着过去的快乐时光。
  • :象征着困境与荒凉,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苦境。
  • :代表着百姓的生计,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 :象征着快乐与希望,虽然存在,但难以触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湖外游曾漫”表达的是哪种情感?

    • A. 怀念过去的快乐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自然的厌倦
  2. “民岂似田多”中的“田”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百姓的生活来源
    • C. 社会的繁荣
  3. 诗中提到的“外乐”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的风景
    • B. 社会的乐趣
    • C. 朋友的陪伴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豪情,情感较为激昂。
  • 杜甫的《春望》则更为沉痛,直接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通过草的生长与凋零,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