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水鹧鸪鸣,一汀香草生。自怜为客久,谁忍送君行。后会期何日,归途喜乍晴。它春科甲上,必欲见题名。
白话文翻译:
隔着水面,鹧鸪在鸣叫,一片滩涂上香草生长。自己怜惜身为客人已久,谁愿意送你离去?再会的日子不知道何时,归来的路上恰好遇见晴天。明年春天科举考试时,定要见你在榜上题名。
注释:
- 隔水:隔着水面,意指距离。
- 鹧鸪鸣:鹧鸪的叫声,象征离别的哀伤。
- 汀:指河滩或沙洲。
- 香草:指芳香的草木,象征生机和美好。
- 自怜为客久:自己感到怜惜,身为客人已久,表达对离别的惆怅。
- 后会期何日:再见的日子何时到来。
- 乍晴:突然放晴,暗含对未来的期待。
- 科甲:指科举考试,强调对功名的渴望。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科甲”一词反映了宋代士人对考试的重视,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期待和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作品多散见于《全宋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人事与自然相结合,体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作者在外游历时,正值别离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歌鉴赏:
《相中别邓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开篇以“隔水鹧鸪鸣”引入,鹧鸪的鸣叫声在水面上荡漾,营造了一个清幽而又略带哀伤的氛围。接着,诗人感慨身为客人已久,心中自然生出不舍之情,增强了离别的情感深度。诗中“自怜为客久”一句,既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也暗示了对友人的依赖和珍惜。
后半部分转向对未来的展望,提到“后会期何日”,表达了对再见的期待,同时又隐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最后提及“科甲”,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象征着对未来光明前景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生动,体现了徐照对友谊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隔水鹧鸪鸣:隔着水面传来鹧鸪的鸣叫声,暗示离别的哀伤。
- 一汀香草生:河滩上生长着芳香的草,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自怜为客久:自己感到怜惜,身为客人已久,表现出对旅途的惆怅。
- 谁忍送君行:谁又能忍心送你离去,进一步加深离别的情感。
- 后会期何日:再见的日子何时到来,流露出对再见的期盼。
- 归途喜乍晴:归途上突然晴朗的天气,象征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 它春科甲上:明年春天科举考试,寄托对成功的期待。
- 必欲见题名:一定要见到你在榜上名列,表达对友人的支持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鹧鸪的鸣叫比喻离别的哀伤。
- 拟人:鹧鸪的鸣叫赋予了情感,使自然与人心相连。
- 对仗:如“隔水”和“一汀”,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事的结合,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和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鹧鸪:象征离别与哀伤,同时也代表自然的美好。
- 香草:象征生机与希望,传达出美好的情感。
- 科甲:象征理想与愿望,反映当时社会对功名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隔水鹧鸪鸣”描述了什么景象?
- A. 河流
- B. 离别
- C. 友谊
-
“后会期何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现状的满意
-
“科甲”指的是什么?
- A. 考试
- B. 科学
- C. 甲虫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徐照与李白在离别主题上有相似之处,李白在《将进酒》中也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渴望,但李白更加强烈豪放,而徐照则显得温婉细腻。
参考资料:
- 《全宋诗》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