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大夫》

时间: 2024-09-19 22:07:06

两行身为郡,里中如不知。

民归清净化,家似困穷时。

秦木凄秋韵,湘云结暮姿。

若无遗爱在,何得后人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王大夫
作者: 徐照

两行身为郡,里中如不知。
民归清净化,家似困穷时。
秦木凄秋韵,湘云结暮姿。
若无遗爱在,何得后人思。


白话文翻译:

这位王大夫在世时,虽身为郡守,却在乡里如同无闻。百姓们归于安宁,家庭却似乎困顿如昔。秦地的树木在秋天显得凄凉,湘江的云彩在傍晚显得淡雅。如果没有他留下的美德,后人又怎会怀念他呢?


注释:

  • :指地方行政区划,古代的一个官职。
  • 里中:乡村、村庄。
  • 清净化:意指百姓安宁、社会和谐。
  • 困穷时:指生活困苦的时光。
  • 秦木:指秦地的树木,象征着凄凉的秋天。
  • 湘云:指湘江的云彩,表现出一种优雅的景象。
  • 遗爱:指留给后人的美好品德和影响。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秦木”和“湘云”均为地理意象,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区。秦地可以指代古代的西北地区,湘则是指代南方的湘江流域,代表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同时,诗中提到的“遗爱”则强调了一个人对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是为了悼念一位王大夫,表达了诗人对王大夫一生的缅怀与敬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对政治的沉重感受与对民生的关注贯穿于他的诗作之中。


诗歌鉴赏:

《挽王大夫》是一首悼念诗,徐照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王大夫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王大夫生前的境遇,虽然身为郡守,但在乡里却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的冷漠态度。接下来,诗人通过“民归清净化,家似困穷时”对比,展现出社会的安宁和个人的困顿,体现了诗人对幸福社会的向往与反思。后两句则以自然景象作为背景,描写了秋天的凄凉和暮色的静谧,象征着王大夫的离去给人们带来的伤感。最后一句“若无遗爱在,何得后人思”不仅道出王大夫生前的贡献,也强调了道德与名声的长久影响。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运用自然景象与人事的结合,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逝者的敬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行身为郡:暗示王大夫的地位与责任。
  2. 里中如不知:表现出他在乡里的冷清与无人问津。
  3. 民归清净化:体现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4. 家似困穷时:对比下的家庭困顿,反映社会矛盾。
  5. 秦木凄秋韵:自然景象描写,增加凄凉氛围。
  6. 湘云结暮姿:湘江的暮色,寓意王大夫的离去。
  7. 若无遗爱在:强调道德的传承。
  8. 何得后人思:若无美德,后人又何以怀念他。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的命运与社会状况。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和谐的结构。
  • 拟人:把自然景象拟人化,增加感情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强调了个人美德对后世的影响,反映了诗人对政治与民生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木:象征着秋天的凄凉,暗示着人的孤独与无奈。
  • 湘云:表现出淡雅的美,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清净:代表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反映了诗人的理想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郡”指的是:
    A. 乡村
    B. 官职
    C. 自然景观

  2.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景象表达了王大夫的离去?
    A. 春风
    B. 夏雨
    C. 秋木

  3. “若无遗爱在”中“遗爱”指的是什么?
    A. 亲情
    B. 道德与影响
    C. 财富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对比: 徐照的《挽王大夫》和杜甫的《春望》都展现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但徐照通过个体的角度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沉痛感叹。两者在情感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反映了各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徐照诗文集》

以上书目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