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荡山八首·石门庵》

时间: 2025-01-04 07:22:29

庵是何年立,其中有一僧。

苍崖从古险,白日少人登。

众物清相映,吾生隐未能。

夜来新过虎,抓折树根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庵是何年立,其中有一僧。
苍崖从古险,白日少人登。
众物清相映,吾生隐未能。
夜来新过虎,抓折树根藤。

白话文翻译:

这座庵堂是哪一年建立的,其中住着一个和尚。
青翠的崖壁自古以来就险峻,白天几乎没有人来攀登。
周围的事物清晰地相映成趣,我的生活却无法隐居其中。
昨夜我刚刚遇到老虎,抓断了树根和藤蔓。

注释:

  • :指隐居的寺庙或道观。
  • 苍崖:高耸的岩崖。
  • :险峻,形容山势的陡峭。
  • 少人登:不常有人攀登。
  • 众物清相映:周围的景物清晰而相辅相成。
  • 隐未能:无法真正隐居。
  • 夜来新过虎:昨夜刚刚遇到老虎,"新过"意指刚刚经过。
  • 抓折树根藤:老虎抓断了树根和藤蔓,形象地描绘出危险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常以山水为题材,作品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游雁荡山八首·石门庵》是徐照在游览雁荡山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风光的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隐秘的庵堂以及周围苍翠的山崖,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险峻与美丽。诗的开头以“庵是何年立”引入,表现出对庵堂历史的好奇,接着描绘了高耸的苍崖和清幽的环境,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映衬的和谐美感。诗人想要隐居于此,但却因世事纷扰未能如愿,表达了一种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与无奈。最后一联提到“夜来新过虎”,则突显了潜在的危险,暗示了隐居生活并不总是宁静的。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庵堂环境,还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和归隐的向往,以及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庵是何年立:开篇设置疑问,勾起对庵堂历史的探索欲。
  2. 其中有一僧:揭示庵堂的生活状态,表明有僧人居住于此。
  3. 苍崖从古险:强调自然环境的险峻,暗示隐居生活的不易。
  4. 白日少人登:进一步加强人迹罕至的意境,突显孤独。
  5. 众物清相映:描写周围景物的清晰与美好,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6. 吾生隐未能:表达诗人渴望隐居但又无法实现的困境。
  7. 夜来新过虎:突显潜在危险,暗示隐居生活的风险。
  8. 抓折树根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紧张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苍崖”、“庵”,将自然与隐逸生活结合。
  • 对仗:如“白日少人登,众物清相映”,增加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自然景物似乎有情,有生命,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其在追求内心宁静过程中的挣扎与反思。

意象分析:

  • :象征隐居与清静的生活。
  • 苍崖:象征自然的险峻与伟大,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 老虎:象征生活中的危险与不可预测的因素,强调隐居生活的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庵”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一座寺庙
    • C. 一种植物
  2.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 A. 向往
    • B. 无所谓
    • C. 厌恶
  3. “夜来新过虎”中的“虎”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危险
    • C. 朋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但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
  • 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个人情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徐照的隐逸情怀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