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送别》

时间: 2025-01-08 02:09:39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昭君怨·送别
作者: 苏轼 〔宋代〕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白话文翻译:

谁在弹奏桓伊的三首曲子,惊醒了那青绿窗帘后的幽幽梦境?
新月和愁烟交织,映满了江天。
想要离去又不忍离去,明天落花和飞絮将随风飘散。
飞絮送走了行舟,江水向东流淌。

注释:

  • 桓伊: 指桓伊弹奏的乐曲,传说中的人物,象征离愁别绪。
  • 三弄: 指弹奏的三次,形容曲调的婉转动人。
  • 绿窗: 指窗帘的颜色,象征宁静的内室。
  • 幽梦: 代表内心的幻想或思绪。
  • 新月: 象征新的开始或希望,同时也代表愁苦。
  • 愁烟: 表示忧伤的气息。
  • 欲去又还不去: 表达离别时的犹豫不决。
  • 落花: 代表时间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
  • 飞絮: 形容离别时的伤感。
  • 水东流: 代表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婉约并重,风格多样,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因思乡之情和对离别的感慨而作。诗中融入了个人的感受与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诗歌鉴赏:

《昭君怨·送别》是一首抒发离愁的词作,情感深沉而细腻。开篇以“谁作桓伊三弄”引入,象征性的提及古代乐器,暗示离别的哀婉与悠扬。接下来的“惊破绿窗幽梦”则描绘了离别时的梦境与现实的碰撞,令人感到一丝心痛与无奈。随着“新月与愁烟”的描写,诗人用新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新生的希望与内心的愁苦交织,营造出一种忧伤而又柔美的氛围。

“欲去又还不去”直接表达了离别时的纠结心理,细腻地刻画了人们在分别时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通过飞絮与流水的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给整首诗赋予了更深的哲理意味。这种对离别的感慨,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作桓伊三弄 - 引入乐曲,表现离别的哀愁。
  2. 惊破绿窗幽梦 - 形象地描绘了离别时的惊扰与不安。
  3.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 新月象征希望与愁苦交织,映衬出江面的辽阔。
  4. 欲去又还不去 - 表达离别时的犹豫与不舍。
  5. 明日落花飞絮 - 暗示明天的离别与时光流逝。
  6.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 飞絮象征着伤感,江水东流则表现时间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 “新月与愁烟”将情感具象化,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拟人: “飞絮送行舟”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刻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离愁别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桓伊: 作为古人引入,象征情感的深厚与复杂。
  • 新月: 代表希望与变化,寓意未来的可能性。
  • 飞絮: 象征离别与无常,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水东流: 表现生命流逝与不可逆转的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谁作桓伊三弄”中的“桓伊”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位古代人物
    C. 一种花

  2. 填空题: 诗中“欲去又还不去”表达了对离别时的_____心理。

  3. 判断题: 诗中的“飞絮送行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对/错)

答案:

  1. B
  2. 不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愁苦。
  • 李白《送友人》:同样是送别主题,表现出豪放的情感。

诗词对比:

  • 苏轼《昭君怨·送别》李白《送友人》
    • 苏轼的作品更为细腻,情感深沉,关注内心的离愁;
    • 李白则更为豪放,注重豪情壮志,表现出对友人的祝福和激励。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