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湘人 秋日过准提庵访石公上人时上人初自都门归携有纬云弟家讯》
时间: 2025-01-04 10:47: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石蹲若兽,树老于猿,
谁家废圃荒馆。改作僧寮,
恰临野渡,花竹蓊然平远。
万里烟尘,经年烽火,
家书常断。正兵间透一僧归,
来作上林秋雁。把向晴檐细展。
怪一椷侵蠹,八行缠藓。
书到汝为人,笑靥啼痕参半。
叹世上只有西风懒。
不送征人回转。更恼是故国茱萸,
眼底仍然开满。
白话文翻译:
见到那石头,蹲得像猛兽,树木老得像猿猴,
哪家院子荒废得如此?改成了僧舍,
恰好临近野渡口,花竹繁茂,远远望去。
漫天的烟尘,年年战火,
家书常常断绝。正当战争之际,有一个僧人归来,
来做上林的秋雁。把书信在晴空下细细展开。
怪只一处被虫蛀的地方,八行字迹缠绕着青苔。
书信到你那里,笑容和泪痕各占一半。
感叹世上只有懒惰的西风,
不送征人回转。更令人恼火的是故乡的茱萸,
在我眼中依旧盛开。
注释:
- 蹲若兽:形容石头的形状,像动物一样蹲着。
- 树老于猿:树木非常古老,像猿猴一样。
- 废圃荒馆:荒废的园圃和馆舍。
- 僧寮:僧人的居住处。
- 野渡:指野外的渡口。
- 烟尘:战乱带来的尘土。
- 家书常断:表示与家乡的联系频繁中断。
- 正兵间透一僧归:在战乱中,有一位僧人归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故乡情感的深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日,诗人经过准提庵,见到荒凉的环境,触发了对故乡和人事的思考。诗中反映了他对战乱的感慨和对人情冷暖的敏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秋日景象及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描写了石头和树木的形态,既有自然的生动,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接着,诗人引入了对荒废院落的感叹,体现出对人事变迁的思考。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家书的断绝,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秋雁的比喻,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的无奈和失落。整体而言,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故乡、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见石蹲若兽,树老于猿:描绘自然景象,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 谁家废圃荒馆:表达对荒废景象的惋惜。
- 改作僧寮,恰临野渡:表现环境的变化,僧舍与自然的和谐。
- 万里烟尘,经年烽火:指代战争的无情,家书断绝的无奈。
- 正兵间透一僧归:在战乱中,僧人归来,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 来作上林秋雁:秋雁象征着归属与思乡。
- 把向晴檐细展:细致入微地描写书信的展开。
- 怪一椷侵蠹,八行缠藓:透露出对时间流逝和书信内容的感慨。
- 书到汝为人,笑靥啼痕参半:表现出对朋友的思念与感情复杂。
- 叹世上只有西风懒:西风象征着萧条与无奈。
- 不送征人回转:表达对离别的惋惜。
- 更恼是故国茱萸,眼底仍然开满:故乡的茱萸象征着思乡之情,尽管身在异乡,心中仍挂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头比作兽,树木比作猿,生动形象。
- 拟人:书信的细展,赋予书信以生命。
- 对仗:全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延续的期待,情感基调沉郁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象征坚韧与时间的流逝。
- 树:象征生命的延续与沧桑。
- 秋雁:象征归属与思乡之情。
- 茱萸:象征故乡的情感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废圃荒馆”是指什么?
- A. 荒废的园圃和馆舍
- B. 美丽的花园
- C. 繁忙的市集
- D. 诗人的家乡
-
诗中“秋雁”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归属与思乡
- C. 朋友
- D. 自然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如何?
- A. 无所谓
- B. 深切思念
- C. 恼怒
- D. 忘却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陈维崧的《望湘人》,都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忧虑,但杜甫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而陈维崧则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