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湘人 寓楼微雪咏隔垣所见》
时间: 2025-01-19 21:3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湘人 寓楼微雪咏隔垣所见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讶铜街转处,银井湾头,闻盈盈雾髻烟鬓。
又被斜风,捲来微霰,越与明妆相衬。
絮袅裙拖,雪沾妆阁。行来将近。
想怜他轻软纤松,故把淩波偷印。
谁念邻家楼上,有他乡狂客,阑干凭损。
枉目断瑶阶,难递飞琼音信。
料孤馆只晚寒成阵。
况是归期无准。
偏戏弄墙外花梢,摇落一庭新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的景象,诗人在铜街转弯处与银井湾的头上,看到了一阵飘渺的雾气和微微的雪花,感受到轻柔的斜风吹拂。雪花与她的妆容相映成趣,裙摆轻轻拖曳在雪上,雪沾上了妆阁。诗人想要怜惜这个轻盈的女子,仿佛她的身影在水波中轻轻划过。
然而,楼上的邻居却是他乡的狂客,凭栏而立,目光迷离。诗人感到无奈,瑶阶那遥不可及的地方,难以传递飞琼音信。孤馆中,夜晚只剩寒意,归期也无从确定。偏偏外面的墙头花枝摇曳,落下的新粉花瓣又令人倍感惆怅。
注释
- 铜街:地名,指诗人所处的地方。
- 银井湾:特定地点,形成诗中景象。
- 盈盈:形容声音轻柔。
- 雾髻、烟鬓:形容人的发型,意指轻盈飘逸。
- 淩波:比喻水波,形容女子轻盈的身姿。
- 狂客:在此指陌生人,诗人对其身份的无奈。
- 瑶阶:指高雅的台阶,象征着高不可攀的距离。
- 飞琼音信:音信如同飞舞的琼花,指难以传递的消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45-1711),字文焕,号剑隐,晚号梅溪,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词人,以其词风婉约、清丽见称,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情的细腻之美。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流连于南方的山水之间,感受到离愁别绪的深刻。他在此背景下写下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归期的渴望。
诗歌鉴赏
《望湘人》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优美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冬日的微雪景象,展现了他对邻家女子的怜惜和对人情冷暖的感悟。诗中“银井湾头”的描写,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雪白的世界。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合了自然与人情,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此外,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也让人印象深刻,每一句都像是在细腻地编织着一个梦。诗人对邻家女子的描绘,既有对美的赞美,又透出一种无奈和对归期的惆怅,展现了游子心中的孤独与思念。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也极为巧妙,春花与冬雪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讶铜街转处,银井湾头”:起初的场景描写,设定了诗歌的环境。
- “闻盈盈雾髻烟鬓”:听到那轻柔的声音,仿佛是女子的轻声细语。
- “又被斜风,捲来微霰”:风中夹杂着细小的雪花,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想怜他轻软纤松”: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怜惜之情。
- “谁念邻家楼上,有他乡狂客”:引入了他乡的陌生人,产生了对比的情感。
- “枉目断瑶阶,难递飞琼音信”:表达了无法传达感情的无奈。
- “偏戏弄墙外花梢,摇落一庭新粉”:最后用墙外的景象来映衬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琼音信”,将音信比作飞舞的琼花,形象生动。
- 拟人:如“偏戏弄墙外花梢”,赋予花枝以人的情感,增加了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着平衡的对仗,使得诗歌更加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慨,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 雪:象征着洁白、纯净,同时也代表着孤独与寒冷。
- 裙摆:象征着柔和与美丽,传达出女性的轻盈与优雅。
- 墙外花梢:代表着外界的美好与内心的孤独之间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邻家楼上”的人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他乡狂客
- C. 亲人
-
“飞琼音信”中的“飞琼”指的是什么?
- A. 飞舞的雪花
- B. 飞来的信件
- C. 美好的音信
-
诗人对邻家女子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爱慕
- B. 嫉妒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秦观《踏莎行·郴州雨歇》: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情的结合。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展现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情感的流露。
诗词对比:
- 《望湘人》与《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两者均以春花与冬雪对比,展现了离愁别绪的主题。
- 《登高》与《望湘人》:李白在《登高》中表现出对自然的豪情,而陈维崧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收录了大量清代优秀诗人的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古典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探讨诗词中意象的运用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