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城壁》

时间: 2025-01-16 22:23:02

内江外海四周围,正是绸缪户牖时。

北瞰登莱山不碍,东渐倭丽汛难期。

未须鹞鹢增威势,已觉狂鼯受指麾。

敢谓虚名弹压得,多应一念老天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潜的《阅城壁》

内江外海四周围,正是绸缪户牖时。
北瞰登莱山不碍,东渐倭丽汛难期。
未须鹞鹢增威势,已觉狂鼯受指麾。
敢谓虚名弹压得,多应一念老天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城墙上俯瞰城市的情景。四周被江河海洋环绕,正是装饰窗户的时候。向北可以看到登莱山,毫不妨碍视线;向东则是倭丽的潮水,难以把握。并不需要鹞鹰和雉鸡来增强威势,已经感觉到狂妄的鼯鼠在指挥。我敢说这些虚名并不能压制人们的心声,这些事物都应当是上天明了的。

注释

  • 绸缪:装饰、装点。
  • 户牖:门窗。
  • 鹞鹢:指猛禽类,用来比喻强大的力量。
  • 狂鼯:指飞行的鼯鼠,借指狂妄的人。
  • 虚名:指空洞的名声或名义。
  • 老天:上天、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与人文环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与外敌对峙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城市景象的描绘,抒发对当下社会状况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阅城壁》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以城市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首句“内江外海四周围”,描绘出一幅动人的自然景观,江河与海洋的环绕,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包围感。同时,诗人在描绘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接下来,诗人提到“北瞰登莱山不碍”,说明诗人对周围环境的从容与自信;而“东渐倭丽汛难期”则暗示着外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展现了诗人对周边局势的敏锐观察。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世俗名声的虚幻。

整首诗在描写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的智慧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诗人对名利的看淡与对自然的欣赏,值得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内江外海四周围:描绘城市被江河海洋环绕的壮丽景象。
  2. 正是绸缪户牖时:暗示此时正是装饰美化的时候。
  3. 北瞰登莱山不碍:北边的登莱山并不妨碍视线,表达一种宽广的胸怀。
  4. 东渐倭丽汛难期:东边的潮水变化无常,暗示外界的不安定。
  5. 未须鹞鹢增威势:不需要猛禽来增强威势,表明内心的自信。
  6. 已觉狂鼯受指麾:已经感到狂妄的鼯鼠在指挥,暗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7. 敢谓虚名弹压得:敢说空洞的名声无法压制人心。
  8. 多应一念老天知:一切都应由上天来理解,表达一种命运的哲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鹞鹢和狂鼯用作比喻,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表达对名利的看淡和对自然的欣赏,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哲学思考与超然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河海洋:象征自然的浩瀚与包容。
  • 登莱山:代表着稳重、坚固的力量。
  • 鹞鹢:象征外部威胁与强大的力量。
  • 狂鼯:象征着社会中狂妄自大的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绸缪”指什么? A. 装饰
    B. 破坏
    C. 结束
    D. 开始

  2. 诗人对“虚名”的态度是: A. 重视
    B. 看淡
    C. 崇拜
    D. 无所谓

  3. “北瞰登莱山不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自信
    B. 焦虑
    C. 悲伤
    D. 无奈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但吴潜的作品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豪放的精神。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