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中秋独与静之饮)》

时间: 2024-12-29 17:30:40

碧梧秋老。

满地琅玕纷不扫。

门掩黄昏。

惟有年时月照人。

凄凉满眼。

肯作六年灯火伴。

莫说凄凉。

来岁如今天一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中秋独与静之饮)
碧梧秋老。满地琅玕纷不扫。
门掩黄昏。惟有年时月照人。
凄凉满眼。肯作六年灯火伴。
莫说凄凉。来岁如今天一方。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碧梧树下,岁月已渐渐老去,落满地的琅玕花纷纷不扫。黄昏时分,门已紧闭,只有这一年时的明月照着我。眼中满是凄凉,但我愿意让这六年的灯火伴随我。不要说这凄凉,明年又是同样的时光。

注释:

  • 碧梧:指青翠的梧桐树,象征秋天的景色。
  • 琅玕:一种美丽的石头,常用作花的比喻。
  • 年时月照:指的是一年四季的月光。
  • 凄凉:形容孤独、冷清的情感。
  • 灯火伴:灯火的陪伴,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碧梧”和“琅玕”等意象,传统上常与秋天的凄凉和孤寂相联系。这种意境在古诗中屡见不鲜,尤其在描写中秋时节时,常通过自然景物来映射诗人的内心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儆,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但其作品以清新淡雅著称,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其诗歌多描写秋天、月亮等意象,体现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中秋佳节,诗人独自饮酒,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凉与孤独。中秋本是团圆的日子,但在诗人心中却是别样的情愫。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中秋独与静之饮)》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诗的开头“碧梧秋老”,简单明了,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冷的秋天。随着琅玕花的落地,似乎暗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令人感到一丝惆怅。

“门掩黄昏”一句,既有实际的场景描写,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封闭与孤独。黄昏正是一天的结束,而诗人却在这时独自饮酒,显得更加凄凉。接下来的“惟有年时月照人”,通过月光的照耀,带出一丝明亮,但同时也加深了孤单的情绪。

“凄凉满眼”,这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不仅感受到秋天的冷清,更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但“肯作六年灯火伴”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坚持,尽管当下孤独,但他仍愿意让灯火陪伴自己,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整首词在情感的起伏中,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梧秋老:秋天的梧桐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2. 满地琅玕纷不扫:地上满是落花,未被打扫,表达了凋零与冷清。
  3. 门掩黄昏:黄昏时分,门已关上,暗示孤独。
  4. 惟有年时月照人:只有月光照耀着我,透出一丝温暖但又显得孤单。
  5. 凄凉满眼:四周景象凄凉,心中感到无尽的悲凉。
  6. 肯作六年灯火伴:愿意让灯光陪伴六年,表达了对陪伴的渴望。
  7. 莫说凄凉:不要再提凄凉的心情,试图掩饰内心的孤独。
  8. 来岁如今天一方:明年又是同样的日子,暗示对未来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琅玕比作秋天的景象,传递美丽与凋零并存的意象。
  • 拟人:将灯火赋予陪伴的性质,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上下句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与孤独,同时也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坚持。尽管面临凄凉,但心中仍有灯火的温暖,折射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梧:象征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流逝。
  • 琅玕:美丽的花朵,代表美好的事物的凋零。
  • 月光:象征温暖、孤独与希望。
  • 灯火:象征着陪伴与对生活的坚持。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传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寄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特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孤独与希望
    • C. 爱情
  2. “碧梧秋老”中的“老”指的是什么?

    • A. 年龄
    • B. 生命的凋零
    • C. 秋天的景色
  3. 诗人愿意让什么陪伴自己?

    • A. 星星
    • B. 六年的灯火
    • C. 朋友

答案:

  1. B. 孤独与希望
  2. B. 生命的凋零
  3. B. 六年的灯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
  2. 杜甫《春望》:描写了对时局的感慨与希望。

诗词对比:

吴儆《减字木兰花》李白《月下独酌》,两者都在描写孤独的情感,但吴儆更加注重秋天的凄凉,而李白则渗透了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