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遣怀》
时间: 2024-09-19 21:16: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中遣怀
陆游 〔宋代〕
三黜归来结草庐,
平生狂态扫无余。
但思下帷授老子,
那复骑牛读汉书。
历历旧游浑似梦,
萧萧残发不胜梳。
闲中事业君知否?
不把渔竿即荷鉏。
白话文翻译:
我三次辞官归来,安居在草屋中,
一生的狂妄之态已一扫而光。
只是想着在帷帐下向老子请教,
哪里还会再骑着牛读汉书呢?
那些往日的游玩,仿佛全是梦境,
眼前的白发已多得不胜梳理。
你可知道我在闲暇之中有什么打算?
我不再只是拿渔竿,或是耕作的锄头。
注释:
- 三黜:指的是三次被贬职,黜职即降职。
- 草庐:用草搭建的屋子,象征隐居生活。
- 老子:指道家创始人老子,代表道教哲学。
- 骑牛:指隐逸生活的象征。
- 汉书:古代史书名,表示对历史的研究。
- 历历:形容清晰可见。
- 萧萧残发:形容衰老、白发的状态。
- 不胜梳:头发多得无法梳理。
- 渔竿、荷鉏:分别指钓鱼和耕作的工具,象征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其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而闻名。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动荡与不安,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的热爱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陆游晚年创作的,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诗中描绘了他从仕途归隐后,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舟中遣怀》是一首反映陆游晚年心境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仕途与隐居生活的不同,表达了他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开篇“三黜归来结草庐”即表明了诗人经历了三次贬职后选择回归自然,隐居于简陋的草庐中,辞官归隐的决心已经坚定。紧接着,他用“平生狂态扫无余”强调了自己已然放下过往的狂妄,心境趋于平和。
其次,诗人提到“但思下帷授老子”,表达了对道家哲学的向往,显示了他在抛弃世俗名利后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对于往昔的回忆,诗人以“历历旧游浑似梦”形容,仿佛这些往事如梦幻般飘渺,显示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青春的怀念。
最后,诗人在结尾提到“闲中事业君知否”,引导读者思考他在隐居生活中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既是对生活态度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他不再追求物质的收获,而是希望在闲暇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种转变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深刻变化与成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黜归来结草庐”:通过“草庐”象征隐居,表现诗人厌倦官场生活的决心。
- “平生狂态扫无余”:强调抛弃年轻时的狂妄,展现内心的平和。
- “但思下帷授老子”:渴望向老子请教,显示对道家思想的向往。
- “那复骑牛读汉书”:反映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抛开历史研究的繁琐。
- “历历旧游浑似梦”:回忆往昔活动的无常,感叹人生如梦。
- “萧萧残发不胜梳”:形象化老态,表现时间流逝的无情。
- “闲中事业君知否?”:质问友人,暗示自己在闲暇中对生活的追求。
- “不把渔竿即荷鉏”:最终选择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通过“草庐”与“汉书”的对比展示了诗人生活态度的转变,营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精神追求的探索。
意象分析:
- 草庐:象征隐居与自然,代表一种逃避世俗纷争的生活状态。
- 老子:道教的象征,体现了对哲学思想的追求。
- 渔竿、荷鉏:象征简单而宁静的生活,表现诗人对闲适生活态度的向往。
- 白发:象征年华的流逝,表现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陆游的《舟中遣怀》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官场的不满
-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战争的思考
- D. 对历史的研究
-
诗中“平生狂态扫无余”中的“狂态”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时的狂妄
- B. 对政治的热情
- C. 对生活的享受
- D. 对诗歌的追求
-
最后两句中提到的“渔竿”和“荷鉏”分别象征什么?
- A. 忙碌与闲适
- B. 战争与和平
- C. 学问与实践
- D. 财富与贫穷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归园田居》——陶渊明
诗词对比: 陆游的《舟中遣怀》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陆游更为感慨和反思,陶渊明则显得更加自然与淡然。陆游的诗句中夹杂着对过去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感慨,而陶渊明则是在描述日常生活的恬淡与安宁。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陆游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