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时间: 2025-01-17 08:44:51

分携如昨。

人生到处萍飘泊。

偶然相聚还离索。

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却。

天涯同是伤沦落。

故山犹负平生约。

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白话文翻译:

分离相携就像昨天一样,人生在各处漂泊如浮萍。偶尔相聚又要分离。多病多愁,应该相信一切都是错的。在酒杯前一笑,别再推辞。天涯海角都是伤感沦落。故乡依旧辜负我一生的诺言。向西望去峨眉山,长久羡慕那归飞的仙鹤。

注释:

  • 分携:指分开携手,形容离别。
  • 萍飘泊:表示人生漂泊不定,像水面上的浮萍一样。
  • 离索:再一次的离别。
  • 多病多愁:形容身体多病,心情多愁。
  • 尊前:指酒杯前。
  • 一笑:表示轻松、欢快的情绪。
  • 故山:指故乡。
  • 平生约:一生的诺言。
  • 峨眉:指峨眉山。
  • 归飞鹤:寓意自由自在的归去,象征向往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词,也有婉约之作,深受后世推崇。苏轼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醉落魄》是苏轼在晚年时写的一首词。此时的他经历了多次的政治波折与个人的磨难,心中愁苦难解。词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昔日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醉落魄》这首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而让人印象深刻。苏轼在作品中通过对人生漂泊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与相聚的无奈。他以萍飘泊的意象比喻人生的无常,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命运的捉弄。词中“多病多愁”一句,不仅展示了诗人自身的苦闷,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

在表达愁苦之余,诗人又通过“尊前一笑休辞却”的句子,展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即使身处困境,仍然选择在酒杯前轻松一笑,似乎在告诉读者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是多么重要。此时的欢笑成为了对人生苦难的一种反抗,也是一种自我解脱。

最后,诗人向西望去的峨眉山和对归飞鹤的羡慕,象征着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表达了人对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整首词情感丰富,意象深刻,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希冀,让人读后深思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分携如昨:回忆过去的相聚,感慨时间的流逝。
  2. 人生到处萍飘泊:人生如浮萍,随波逐流,没有固定的归宿。
  3. 偶然相聚还离索:偶尔的相聚也会再次分离,人生无常。
  4. 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多病多愁让人感到不安,或许一切都是错误的。
  5. 尊前一笑休辞却:在酒杯前,不要推辞,尽情享受眼前的快乐。
  6. 天涯同是伤沦落:无论身在何处,大家都在感受人生的伤痛与沦落。
  7. 故山犹负平生约:对故乡的期待与失望,承诺无法兑现。
  8. 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向西望去,羡慕那自由自在归去的仙鹤,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萍飘泊”,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漂泊无定。
  • 对仗:如“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等,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尊前一笑”让饮酒的场景充满生气,表现出人性的一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词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离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对相聚与离别、苦痛与欢笑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生活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态度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漂泊与无根。
  • :象征欢聚与忘忧。
  • 故山:象征故乡与乡愁。
  • 峨眉:象征理想与向往。
  • 飞鹤:象征自由与归宿。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艺术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人生到处萍飘泊”中的“萍”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漂泊无定的状态
    C. 一种食物

  2. 诗中提到的“尊前一笑休辞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伤感
    B. 欢快
    C. 生气

  3. “西望峨嵋”中“峨眉”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动物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苏轼《醉落魄》 vs 李清照《如梦令》

两首词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但苏轼的作品侧重于对漂泊生活的深刻反思,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了女性对爱情与生活的细腻感受。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与心理状态。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