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时间: 2024-12-29 21:31:33

会稽山上树空枝。

任国势倾危。

卧薪尝胆,堪笑总虚词。

范蠡当时,也恨无良策,但寻访娇姿。

浣纱拟向荒村老,缘恩重,画蛾眉。

沼吴后自沈,烟水判心期。

尽说功成,一舸相随去,叹欲信还疑。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西施

作者: 汪东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会稽山上树空枝。
任国势倾危。
卧薪尝胆,堪笑总虚词。
范蠡当时,也恨无良策,
但寻访娇姿。
浣纱拟向荒村老,
缘恩重,画蛾眉。
沼吴后自沈,
烟水判心期。
尽说功成,一舸相随去,
叹欲信还疑。

白话文翻译:

在会稽山上,树木只剩空枝。
任凭国势倾斜危险。
卧薪尝胆,实在可笑那些空洞的言辞。
当时的范蠡,也恨自己没有好的策略,
但他仍然寻访那美丽的女子。
浣纱的她本想去荒村老家,
因恩情厚重,画出她的美丽眉目。
沉没在吴国之后,她心中期盼却如烟水般渺茫。
尽管说是功成名就,但船只相随而去,
我叹息想要相信却又怀疑。

注释:

  • 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西施的故乡。
  • 卧薪尝胆:源于勾践的故事,意指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 范蠡: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西施的爱人,因助勾践复国而闻名。
  • 浣纱:指西施在水边洗丝,象征她的美丽与柔情。
  • 沼吴:指西施沉入吴国的悲剧结局。
  • 烟水:象征模糊不清的心愿与期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于浙江,擅长古体诗,作品多描写历史人物和古典美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以西施为主题,反映了古代美人的悲惨命运,以及历史上的权力与爱情的纠葛。诗人通过西施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

诗歌鉴赏:

《西施》是一首蕴含深意的诗歌,通过对西施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她的悲剧命运和心路历程。开篇的“会稽山上树空枝”,以忧伤的景象引入,暗示了西施命运的孤寂。接下来的“任国势倾危”则反映了权力的动荡和国家的危机,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
“卧薪尝胆”作为一个典故,传达了忍耐与复仇的主题,诗人巧妙地将西施的美与她的悲惨命运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无奈。诗中提到的范蠡,作为她的爱人,同样承受着无力感,尽管他曾有过高远的抱负,但最终也只能追寻西施的美丽。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浣纱”、“烟水”等词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悲伤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西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伤。最后一句“叹欲信还疑”,则是对西施命运的无奈反思,留下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会稽山上树空枝:描绘会稽山的凋零景象,象征西施的孤独与失落。
  • 任国势倾危:国家的动荡,暗示西施所处的时代背景。
  • 卧薪尝胆,堪笑总虚词:引入历史故事,表现出诗人对空洞言辞的鄙夷。
  • 范蠡当时,也恨无良策:范蠡的无奈与痛苦,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
  • 但寻访娇姿: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 浣纱拟向荒村老:西施的归宿,象征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 缘恩重,画蛾眉:美丽的外表与深厚的情感联系。
  • 沼吴后自沈:西施的最终命运,带有悲剧色彩。
  • 烟水判心期:象征不确定的未来与希望。
  • 尽说功成,一舸相随去:功成名就的表象与内心的疑惑形成对比。
  • 叹欲信还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真相的质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西施的命运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卧薪尝胆”和“堪笑总虚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烟水”象征不确定的未来,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西施的故事,探讨了历史的无情、权力的变化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表现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反思与同情。

意象分析:

  • 西施:象征着美与悲剧,代表了历史上女性的命运。
  • 会稽山: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孤独。
  • 浣纱:象征着女性的柔情与生活的简单。
  • 烟水:象征着希望的渺茫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施的故乡是哪里?

    • A. 河北
    • B. 浙江
    • C. 江苏
    • D. 四川
  2. “卧薪尝胆”出自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 A. 孔子
    • B. 诸葛亮
    • C. 勾践
    • D. 李白
  3. 诗中提到的“烟水”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生命
    • C. 不确定的未来
    • D. 友情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与汪东的《西施》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强调豪放与饮酒的快意,而后者则侧重于历史人物的悲剧与命运的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上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西施:历史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