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其三 题寒蝉秋菊图》
时间: 2025-01-08 02:21: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其三 题寒蝉秋菊图》
作者: 李炳灵 〔清代〕
又近菊花时。抱叶蝉嘶。秋声秋色两相宜。
绘出区区齐女怨,来伴东篱。
音远最高枝。不借凉飔。清风彭泽可能追。
若有人号呼欲出,无限秋思。
白话文翻译:
又快到菊花盛开的时节了。那抱着叶子的蝉在鸣叫,
秋天的声音和色彩相得益彰。
画中描绘了窈窕的齐女的怨怨情思,
与东篱的菊花相伴。
音乐的声响来自最高的树枝,不借助凉风。
清风彭泽或许能追随而来。
如果有人在外呼喊想要出来,
那无限的秋思就随之而来。
注释:
- 又近:又快要到。
- 菊花时:指菊花盛开的季节。
- 抱叶蝉嘶:蝉在树叶上鸣叫。
- 秋声秋色:秋天的声音与景象。
- 齐女:古代齐国的女子,常用来象征美丽或思念。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常与菊花相伴。
- 音远最高枝:声音传得很远,来自树顶。
- 不借凉飔:不依赖凉风的吹拂。
- 清风彭泽:彭泽指彭蠡湖,清风可能追随而来。
- 号呼欲出:有呼唤声想要出来。
- 无限秋思:无尽的秋天思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炳灵,清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雅,常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为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菊花盛开的秋季,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炳灵的《浪淘沙 其三 题寒蝉秋菊图》以菊花和蝉鸣为切入点,描绘了秋天的迷人景色与深沉情感。诗中通过“又近菊花时”的开头,给人以时光流逝的感慨,勾起了人们对秋天的期待与思考。诗人将秋声与秋色相结合,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这种自然的融合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共鸣。
“绘出区区齐女怨,来伴东篱”一句,将古代的齐女形象与菊花相联系,寓意着秋天的思念和孤寂。齐女的怨怨情思恰似秋天的凉意,令人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伤。诗人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之间的密切联系,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在清风与蝉鸣的交织中,流露出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思考。清风虽不必依赖于凉飔,但它的到来却能带来一阵清凉的慰藉。最后一句“若有人号呼欲出,无限秋思”则在情感上达到高潮,展现了人们在秋天这个季节中,无尽的思念与感慨。李炳灵通过这首诗,成功地将自然与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秋日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又近菊花时” - 暗示时间的流逝,菊花盛开即将来临。
- “抱叶蝉嘶” - 描绘蝉在树叶上鸣叫的场景,传达出秋天的气息。
- “秋声秋色两相宜” - 秋天的声音与色彩和谐共存,增强了诗的意境。
- “绘出区区齐女怨” - 通过画作表达齐女的怨情,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来伴东篱” - 菊花与东篱相伴,象征孤独与美好。
- “音远最高枝” - 声音从高处传出,象征着情感的遥远与深邃。
- “不借凉飔” - 强调清风的独立性,不依赖外界的凉意。
- “清风彭泽可能追” - 追求清风的美好意境,暗示对自然的向往。
- “若有人号呼欲出” - 表达对外界的向往与渴望。
- “无限秋思” - 总结诗的情感,揭示了秋天带来的思绪之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蝉鸣与秋天的声音相联,增强了意象的感染力。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秋声秋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常寓意对人生的思考。
- 蝉:象征生命的短暂,带有时光流逝的意味。
- 秋天:常被视为思考与回忆的季节,带有淡淡的忧伤。
- 齐女:古代美人象征,寄托对美好爱情的思索。
- 东篱:自然生活的象征,体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齐女”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高洁
- B. 美丽与思念
- C. 幸福
- D. 友谊
-
“音远最高枝”中“最高枝”指的是什么?
- A. 最高的山
- B. 最高的树
- C. 最高的楼
- D. 最高的云
-
整首诗表达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忧伤与思念
- C. 轻松
- D. 愤怒
答案:
- C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思考。
- 杜甫《秋兴八首》:描绘秋天的景色与人情,情感深厚。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与李炳灵《浪淘沙》的对比:两首诗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李白更侧重于孤独的思索,而李炳灵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秋天的美丽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分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