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慢•和清真》
时间: 2025-01-08 23:49: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慢•和清真》
作者: 陈匪石 〔清代〕
眼前又荒波断梗,蔓草颓堞。霜角清音渐发。
霓裳曼舞顿阕。自陌上花时春绪结。
晚风路百转千折。甚燕子辞巢尚能语,芳尘竟辽绝。
嘈切。为谁怨写空阔。正岸苇萧萧沙痕净,缥缈孤雁咽。
嗟旦暮悲愉,人境全别。泪涌易竭。
临镜屏聊伴窥帘寒月。残画螺青山层叠。
方壶小世情未歇。片云吐倾天疑补缺。
梦中见碧海澄秋,万窍寂,明霞拥佩歌回雪。
白话文翻译:
眼前又是荒凉的波涛,断了的水草杂乱无章。
霜角的清音渐渐响起,霓裳舞姿顿时停下。
在陌生的地方,花开时春的情绪已经结成。
晚风在路上百转千回。燕子虽已离巢,仍能言语,芳尘却已遥远。
嘈杂的声音,为谁在怨恨这空旷的地方?
岸边的芦苇在萧萧作响,沙滩的痕迹已消失,孤雁在缥缈中哽咽。
叹息晨昏的悲愉,人世间已全然分离,泪水容易干涸。
临镜时聊以伴随,窥视着窗帘后的寒月。
残存的画面如螺旋般,青山层层叠叠。
方壶般的小世界情感尚未消退,片云如吐,倾天的景象似乎补充了缺憾。
梦中见到碧海如秋水般清澈,万窍寂静,明霞如歌,佩饰着雪花回旋。
注释:
- 荒波:指波涛汹涌的水面,暗示心情的波动。
- 蔓草颓堞:形容杂草丛生,生机凋零的景象。
- 霜角:指清冷的风声,像霜冻的角音一样,寓意冷寂。
- 霓裳曼舞:形容美丽的舞蹈,象征青春与美好。
- 芳尘:指美好的回忆或过往的情感,象征着遥远而难以触及的东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匪石(生卒年不详),字梦阮,号匪石,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流畅而富有音律感。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的时期,诗人可能面临个人情感的困扰与外部环境的压迫,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浪淘沙慢•和清真》是一首情感丰富且意境深远的词作。词中描绘了一个荒凉而美丽的自然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开头的“荒波断梗,蔓草颓堞”给人以凄凉的印象,伴随着“霜角清音渐发”,使整个画面愈加清冷。随着词句的推进,诗人用“霓裳曼舞顿阕”描绘出一种美好的瞬间,却又被现实的苍凉所打断,形成鲜明的对比。
词中提到“燕子辞巢尚能语,芳尘竟辽绝”,表达了对失去的怀念和无奈的感慨。燕子虽能言语,但芳尘已遥不可及,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记忆的消逝。“泪涌易竭”进一步彰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压抑和悲伤,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结尾部分,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理想化的画面,碧海澄秋,明霞拥佩,似乎在寻求一种心灵的解脱与安宁。总体来看,这首词在音韵上流畅自然,情感上深邃而细腻,体现了陈匪石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眼前又荒波断梗”:以“荒波”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蔓草颓堞”:形象地描绘了凋零的景象,暗示内心的失落。
- “霜角清音渐发”:霜降时的清音,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象征孤独。
- “霓裳曼舞顿阕”:美丽的舞蹈瞬间停止,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
- “晚风路百转千折”:晚风的曲折,象征人生的艰难与复杂。
- “甚燕子辞巢尚能语,芳尘竟辽绝”:即便燕子可以说话,芳香的尘埃却遥不可及,表明对往昔的无奈和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霓裳曼舞”比喻美好事物的短暂。
- 拟人:燕子能“辞巢”,赋予动物以人的特征,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晨昏悲愉”,形成鲜明对比,加深情感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现了对美好过往的追忆和对现实孤独的感叹,情感深邃而复杂,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波:象征人生的波折与困惑。
- 蔓草:象征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 霓裳:象征青春与美好回忆。
- 孤雁:象征孤独与离别。
这些意象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荒波”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回忆
- B) 人生的波折与困惑
- C) 自然的景象
- D) 青春的短暂
-
诗中提到的“霓裳”主要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美好与青春
- C) 孤独与离别
- D) 自然的宁静
-
“泪涌易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与悲伤
- C) 愤怒
- D) 安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对比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皆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但李清照的词中更显女性柔情,而陈匪石则在细腻的描写中渗透了更多的孤独感与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