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时间: 2025-01-17 10:3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作者: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
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波涛汹涌的江潮,飞翔的鸥鹭使人感受到一种壮阔的场面。战斗尚未结束,气氛依旧紧张。对吴国人习惯于风浪的无畏感到讽刺,波涛平稳地横渡,红色的旗帜在空中飞舞,鱼儿在浪花中跃起。问谁能知道这万里长鲸的吞吐,实际上人间的争斗不过是一场儿戏。滔天的力量疲惫,不知是因为什么,白马和素车向东而去。令人痛心的是,人们都说这就是对怨愤的镂刻,成就了千古事迹。功名却误了我,偏偏让那些陶渊明和西子湖畔的人,乘着小船在烟雨中游荡。
注释:
- 鸥鹭:海鸟,象征自由与壮丽的自然。
- 鼙鼓:古代战斗时用的鼓,象征战斗气氛。
- 貔虎:古代传说中的猛兽,象征强敌。
- 吴儿:指吴国的子弟,表现出对他们无畏之态的讽刺。
- 红旆:红色的旗帜,象征战斗的勇气。
- 陶朱:陶渊明,隐士诗人,以归隐而闻名,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 五湖西子:西子湖,指西湖,代表美丽的自然风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和抗金名将。他的词风豪放、奔放,常用豪壮的气势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辛弃疾虽然身为军人,却对现实感到失望,常在词中表达对权力和名利的讽刺,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是辛弃疾对自然景观与社会人生的深刻反思。开篇即以飞翔的鸥鹭引入,构成一幅壮丽的江潮画卷,暗示着江河的波澜壮阔与豪情。紧接着,诗人描绘了战斗的场景,虽是战斗未收,但却暗含对敌人的嘲讽,表现出一种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无奈。词中提到的“吴儿不怕蛟龙怒”,不仅是对敌国传统的讽刺,也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反思。
而后,诗人又将目光转向人间,认为万里长鲸的吞吐不过是人间的儿戏,揭示出对功名的冷嘲热讽。最后以“功名自误”总结全篇,表达出一种对名利的厌倦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首词从自然到人生,从个人到宇宙,展现了辛弃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既有壮丽的外景,又有内心的沉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充满了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飞来半空鸥鹭:描绘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自由的状态。
- 须臾动地鼙鼓:战斗的气氛瞬间被唤起,强调紧迫感。
- 截江组练驱山去:形象地表达出战斗的激烈与壮丽。
- 鏖战未收貔虎:敌人的强大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 朝又暮: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 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讽刺吴国人对强敌的无畏,反映出士兵的勇气与无知。
- 滔天力倦知何事:深刻反思战斗的意义与个人的疲惫。
- 功名自误:表达对名利的无奈与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战争比作自然景象,增加了词的气势。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词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功名利禄的失望,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鸥鹭:象征自由与理想。
- 鼙鼓:象征战斗与紧张氛围。
- 貔虎:象征强大的敌人。
- 长鲸:象征浩瀚的自然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儿”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人?
- A. 魏国
- B. 吴国
- C. 蜀国
- D. 楚国
-
诗中提到的“陶朱”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 A. 陶渊明
- B. 陶侃
- C. 陶弘景
- D. 陶渊明的朋友
-
诗中的“滔天力倦”表现出什么情感?
- A. 高昂的斗志
- B. 对战争的厌倦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功名的追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白的作品都表达了对豪情壮志的追求,但辛弃疾的作品更显沉重与现实,而李白则更显洒脱与浪漫。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辛弃疾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