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
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
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雪堂中感慨身为迁客的无奈,写不出文章来;回忆起曹操和刘备的兴衰成败,千古的事情已经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望向远处,看到赤壁的岸边,江水奔涌,波涛汹涌。在深夜里,发出一声长啸,感到天地之间的悲凉和窄小。
注释
- 雪堂:指诗人所处的环境,暗示孤寂寒冷的心境。
- 迁客:指被贬谪的官员,辛弃疾自己正是被贬的身份。
- 曹刘:指曹操和刘备,代表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 赤壁:指赤壁之战,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象征着英雄的悲壮。
- 长啸:指诗人内心的悲鸣和感慨,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对历史的思考。
典故解析
- 曹刘兴废:曹操和刘备的兴起与衰落,是三国历史的核心,象征着英雄的成败与历史的无情。
- 赤壁: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表现了智勇之计和英雄气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兼任军事和政治职务。他的作品常以豪放、激昂见称,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难之际。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霜天晓角·赤壁》写于他被贬谪期间,体现了他对过去英雄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词开头以“雪堂迁客”开篇,直接引入作者的身份,展现了其孤独和失落的情感。词中提到的“曹刘兴废”,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个人命运的映射。辛弃疾通过这样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与无奈之情。接下来的“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出壮阔的历史舞台与个人命运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沉重感。而末尾的“半夜一声长啸”,更是将个人的悲苦情感推向高潮,体现出对历史的思索与对现实的无力感。整首词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个人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堂迁客,:诗人自述身份,暗示内心的寒冷与孤寂。
- 不得文章力。:感叹自己无力书写,内心的困境。
- 赋写曹刘兴废,:通过历史人物反思自我,表现对历史的思考。
- 千古事泯陈迹。:历史的兴亡如烟,感慨时光的无情。
- 望中矶岸赤,: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象,带有历史的沉重感。
- 直下江涛白。:水流奔腾,象征历史的波澜和个人的渺小。
- 半夜一声长啸,:表达内心的悲鸣,揭示孤独与无奈。
- 悲天地为予窄。:感到天地的压迫,内心极度悲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的兴亡比作江水,波涛汹涌。
- 拟人:用“悲天地”为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对历史的感慨。
- 对仗:如“赤壁”、“江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历史的兴亡,表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索与无奈,传达出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悲凉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堂:象征孤独和寒冷的环境。
- 赤壁:历史的象征,蕴含英雄气概。
- 江涛:自然的力量,反映历史的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曹刘”分别指代哪两位历史人物?
- A. 曹操和刘备
- B. 曹操和孙权
- C. 刘备和孙权
-
词中“长啸”表达了诗人何种情感?
- A. 喜悦
- B. 悲凉
- C. 愤怒
-
“千古事泯陈迹”中“泯”字的意思是?
- A. 消失
- B. 显现
- C. 留存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的作品,描写赤壁的壮丽与历史的沉思。
- 《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表达豪情壮志与历史感的词作。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霜天晓角·赤壁》与苏轼的《赤壁赋》都以赤壁为背景,但前者更侧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后者则强调历史的哲思与自然的壮美。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思考方式。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