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山居诗同弟寒将作 其一》

时间: 2025-01-04 09:34:58

未必桃源便弗如,此乡洵美是吾居。

衣冠俗俭风犹古,耕凿人多力有余。

绕屋定栽千个竹,几家同种一池鱼。

近来长算村翁富,卖与山田得买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必桃源便弗如,此乡洵美是吾居。
衣冠俗俭风犹古,耕凿人多力有余。
绕屋定栽千个竹,几家同种一池鱼。
近来长算村翁富,卖与山田得买书。

白话文翻译:

未必桃源就一定好,这里确实是我所居住的美丽乡村。
衣着朴素,风俗依旧古朴,耕种和开采的人们都有着充足的力量。
四周定会栽种千株竹子,几户人家共同养一池鱼。
最近村里的长者算是富裕,卖掉山田地也能买到书籍。

注释:

  • 桃源:指的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乡,象征着远离世俗的宁静生活。
  • 洵美:确实美好。
  • 衣冠俗俭:衣服和帽子都很朴素,反映出乡村的简朴风俗。
  • 耕凿人多力有余:指从事耕作和开采的人们,身体强壮,劳作的力量足够。
  • 定栽:一定会栽种。
  • 长算村翁富:指村里的老人最近变得富有。

典故解析:

“桃源”典故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处隐秘的理想乡,象征着人们向往的桃花源式的宁静生活。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自己所居住的乡村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思赞,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秀丽的诗风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农民生活,反映了他对乡村的依恋和对世俗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的农村,诗人身处乡村,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插花山居诗同弟寒将作 其一》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的开头以“未必桃源便弗如”引出主题,强调尽管桃花源是理想的居住地,但诗人认为自己所处的乡村同样美丽。接下来的诗句通过衣着、风俗、劳作等细节描绘了乡村的真实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而又宁静的生活氛围。

诗中“衣冠俗俭风犹古”描绘了乡村人们的衣着朴素,反映出淳朴的民风。而“耕凿人多力有余”则展现了乡村人们的勤劳与强健,传达了生活的充实感。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竹子与池鱼,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面。

最后,诗人提到“近来长算村翁富”,不仅反映了乡村经济在改善,也暗示了知识的价值,诗人希望通过书籍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这种追求知识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必桃源便弗如:并不是说桃花源就一定好。
  2. 此乡洵美是吾居:这里确实是我所居住的美丽乡村。
  3. 衣冠俗俭风犹古:穿着打扮简单朴素,风俗依旧古老。
  4. 耕凿人多力有余:从事耕作和开采的人们力量充沛。
  5. 绕屋定栽千个竹:四周都会栽种上千株竹子。
  6. 几家同种一池鱼:几户人家共同养一池鱼。
  7. 近来长算村翁富:最近村里的长者算是富裕。
  8. 卖与山田得买书:卖掉山田地也能买到书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衣冠俗俭”与“风犹古”。
  • 比喻:用“桃源”比喻理想的生活状态。
  • 意象:竹子和池鱼作为自然意象,象征着富饶与宁静。

主题思想:

诗歌主题是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与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朴素生活的珍视,强调了乡村人们勤劳、淳朴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源:象征理想的世外桃源,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象征坚韧与生机,体现自然的美好。
  • :象征富饶与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着什么?

    • A. 理想乡村
    • B. 忧伤的过往
    • C. 繁华的都市
  2. 诗中的“衣冠俗俭”描绘了什么样的风俗?

    • A. 奢华的生活
    • B. 朴素的民风
    • C. 冷漠的社会
  3.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 A. 财富
    • B. 知识
    • C. 朋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同样描绘田园生活的诗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山中问答》(王维):反映了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江雪》(柳宗元)与本诗都有对自然的描绘,但前者更显孤独,而本诗则表现出乡村的温暖与和谐,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诗词相关书籍:《中国古典诗词选读》《清代诗人研究》
  • 文章推荐:有关陶渊明与田园诗的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