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元章临颜真卿放生池帖赞》

时间: 2025-01-01 13:27:05

楷正而端方,维颜之长。

轩昂而自善,维米之体。

多嗜而博爱,故能有其态。

略迹而取神,故不没其真。

是曰唐放生之碑。

作者书之,

能者摹之。

江阴之王,

畀我储之。

五御既调,

又日驱之。

於虖后生,

谁能如之。

意思解释

米元章临颜真卿放生池帖赞

原文展示:

楷正而端方,维颜之长。
轩昂而自善,维米之体。
多嗜而博爱,故能有其态。
略迹而取神,故不没其真。
是曰唐放生之碑。
作者书之,能者摹之。
江阴之王,畀我储之。
五御既调,又日驱之。
於虖后生,谁能如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赞美了颜真卿的书法,称其楷书笔划端正、形态严谨,体现了颜真卿的高尚品格;同时赞美米元章的书法风格,形容其具有气宇轩昂的气质和善于变化的特征。诗中提到,书法家因为对书法的热爱和广泛的包容,才能展现出独特的书法风格;因为能够抓住书法的神韵,所以不失真。诗中称这块碑是唐代放生池的碑,作者能书写它的人,正是具备能力的书法家。江阴的王氏将其珍藏,五位皇帝的调和与日月的更替,都在这幅作品中得以体现。对于后来的人来说,谁能与之相比呢?

注释:

  • :指书法的一种风格,楷书。
  • :表示“是”或者“即”。
  • 轩昂:形容气宇不凡,神态高昂。
  • 多嗜:指对书法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
  • 略迹而取神:指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形与神的结合。
  • 唐放生之碑:指唐代的一块碑,碑文由颜真卿所书,纪念放生池的建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约1086年-约1150年),字仲明,号静斋,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岳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书法技巧而闻名,尤其擅长楷书和行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岳珂对颜真卿及米元章书法的欣赏与研究之时,旨在通过对这两位书法家的赞美,传达对书法艺术的崇敬与向往。诗中提到的放生池碑,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颜真卿与米元章书法风格的对比,展现了两位书法家的个性与艺术魅力。诗中描绘了颜真卿的书法端庄、严谨,体现出其高贵的品德;而米元章的书法则更显气势磅礴、变化多端,反映出其博大的胸怀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两者各具特色,且均能在书法中抓住神韵,传递出真情实感。

诗中“略迹而取神,故不没其真”的表述,强调了书法创作中形与神的统一,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艺术的深刻思考。诗的最后,提出了对后生的期待,感叹在书法艺术领域中,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人实在不多,体现了对后世书法发展的殷切希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楷正而端方,维颜之长。”:赞美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端庄而规整。
    • “轩昂而自善,维米之体。”:赞美米元章的书法气势轩昂,具有独特的风格。
    • “多嗜而博爱,故能有其态。”:强调书法家的多样兴趣和包容性。
    • “略迹而取神,故不没其真。”:指出书法创作要把握神韵。
    • “是曰唐放生之碑。”:提到这块碑的历史背景。
    • “作者书之,能者摹之。”:称赞能书写此碑的人才。
    • “江阴之王,畀我储之。”:提到江阴王氏珍藏此碑。
    • “五御既调,又日驱之。”: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 “於虖后生,谁能如之。”:对后代书法家的期待与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法风格比作人的气质,使人更易理解。
    • 对仗:整首诗在用词和结构上均体现了对仗的美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书法艺术的赞美与传承,表达了对书法家人格魅力的崇敬,同时也对后世书法发展的期望。

意象分析:

  • 颜真卿:象征着书法的刚正与品格。
  • 米元章:象征着书法的创新与包容。
  • 放生池: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寓意着对生命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楷正而端方”指的是哪个书法家的风格?

    • A. 米元章
    • B. 颜真卿
    • C. 王羲之
  2. “略迹而取神”强调了书法创作的哪一要素?

    • A. 形态
    • B. 神韵
    • C. 速度
  3. 诗中提到的“唐放生之碑”是由谁书写的?

    • A. 米元章
    • B. 颜真卿
    • C. 岳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兰亭集序》——王羲之
  • 《自题小像》——米元章

诗词对比:

  • 《兰亭集序》《米元章临颜真卿放生池帖赞》:两者均涉及书法艺术的赞美,但《兰亭集序》更多表现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而《米元章临颜真卿放生池帖赞》则专注于书法家的人格与技艺。两者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体现了各自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书法史》
  • 《古诗文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