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 秋水,用碧山乐府韵,同耕客赋》
时间: 2025-01-07 23:51: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浦 秋水,用碧山乐府韵,同耕客赋
作者: 龚翔麟〔清代〕
八月水平湖,映断峰小岑黛绿新染。
鬟雨更连宵,圆沙没丝禽旧痕寻遍。
柳根凉浸,烟梢低蘸鱼床浅。
夕阳乍放,穿树影晒翅,飞来一片。
采莼春晚曾过,有曲曲溪流,飘花引燕。
此际碧粼粼,长天接那记翠篙曾点。
菱桡忽近,并眠惊醒鸳鸯怨。
恰随渔子,呜榔去荡月,波心声远。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八月的水平湖面上,倒映着断峰与小岑,深绿的颜色刚刚染上。细雨如绵延的夜晚,圆沙滩上没了旧日鸟类的痕迹,寻觅无踪。柳根被凉意浸润,烟雾飘渺,轻轻浸润着浅浅的鱼床。夕阳突然放射出光芒,透过树影照射,飞来一片鸟儿。曾在春末采莼的地方,有曲折的小溪流淌,花瓣飘扬引来燕子。此时湖水碧绿清澈,长空延续着翠篙曾经划过的痕迹。菱桨忽然靠近,惊醒了水面上相偎的鸳鸯,恰好与渔夫相随,摇晃着桨荡起月光,波心的声音远远传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鬟雨”:指如发髻般的细雨。
- “圆沙”:沙滩的形状。
- “莼”:即莼菜,春天可采食的水生植物。
- “菱桡”:菱角的桨,划水的工具。
- “鸳鸯”:一种水鸟,象征着爱情与伴侣。
典故解析:
“碧山乐府”是唐代诗人的一种音乐形式,强调自然的美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翔麟,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抒情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的深情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描绘湖泊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湖边秋景,富有层次感与细腻的情感。开篇就以“八月水平湖”引入,湖面如镜,映照自然之美,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接着以“鬟雨”描绘细雨的温柔,体现了秋天的缠绵与柔情。诗中对水鸟、柳根、夕阳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尤其在“飞来一片”中,鸟儿的轻盈飞舞更是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回忆起春天的采莼经历,流淌的小溪与飘扬的花瓣,传达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诗的最后部分,菱桨的靠近与鸳鸯的惊醒,将宁静的湖面打破,象征着生活的变化与无常,然而这也并不影响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情感与美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八月水平湖,映断峰小岑黛绿新染。”:描绘湖面如镜,倒映着山峰,色彩新鲜。
- “鬟雨更连宵,圆沙没丝禽旧痕寻遍。”:细雨如发,夜晚绵延,沙滩上再无鸟踪。
- “柳根凉浸,烟梢低蘸鱼床浅。”:柳根浸入凉意,烟雾轻拂水面,描绘静谧的环境。
- “夕阳乍放,穿树影晒翅,飞来一片。”:夕阳的光芒透过树影,鸟儿飞舞,生动而美丽。
- “采莼春晚曾过,有曲曲溪流,飘花引燕。”:忆起春天的采莼经历,溪流如曲,燕子飞舞。
- “此际碧粼粼,长天接那记翠篙曾点。”:湖水清澈,长空连绵,描绘自然的广阔。
- “菱桡忽近,并眠惊醒鸳鸯怨。”:菱桨靠近,惊醒水中的鸳鸯,象征着生活的打扰。
- “恰随渔子,呜榔去荡月,波心声远。”:与渔夫同在,荡起月光下的波浪,声响渐远,表现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鬟雨”比喻细雨的轻柔。
- 拟人:如“鸳鸯怨”赋予鸟类情感,增添诗意。
- 对仗:如“夕阳乍放”与“飞来一片”,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泊:象征宁静与深邃。
- 柳树:象征柔情与生命力。
- 鸳鸯:象征爱情与伴侣。
- 夕阳:象征温暖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鬟雨”指的是什么?
- A. 大雨
- B. 细雨
- C. 雪
- D. 霜
-
“柳根凉浸”中的“凉”字表达了怎样的感觉?
- A. 温暖
- B. 凉爽
- C. 炎热
- D. 干燥
-
诗中“飞来一片”描述了什么?
- A. 风
- B. 鸟
- C. 云
- D. 雪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渔歌子》张志和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龚翔麟的《南浦 秋水》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白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龚翔麟则更注重细腻的环境描写和生活的流动感。两首诗虽不同,但均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