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公洞》
时间: 2025-01-19 15:32: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上宸居隔紫烟,
洞中金闕暗相连。
辅光灶冷留香壤,
太素渊清涌玉泉。
后夜龙归云浪湿,
未明人起月华鲜。
秋光不老岩前麓,
到此偷闲亦自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高远的宫殿,被紫色的烟雾所隔,洞中金色的宫阙和外界暗暗相连。温暖的灶火已经熄灭,留下淡淡的香气;清澈的太素之渊涌动着玉泉水。夜晚的结束,龙归于湿润的云浪之中;天还未亮,人在明亮的月光下起身。秋日的光辉在岩石和山麓前依然常在,来到这里偷得片刻的闲情,便觉得自己也显得高尚了。
注释:
- 宸居:指天子的居所,象征着高贵和权力。
- 紫烟:紫色的烟雾,形容神秘而高远的境界。
- 金闕:金色的宫阙,象征着富贵和华美的建筑。
- 辅光:指温暖的光线,此处形容灶火。
- 太素:古代道教的用语,象征着纯净和清澈。
- 玉泉:指清澈的泉水,象征着灵秀和美好。
- 龙归:可能指云龙归隐,象征着自然和灵动。
- 秋光:秋天的光辉,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永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繹,字子贞,号简斋,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题张公洞》是王繹在游览张公洞时所作。张公洞是一个著名的道教名胜,诗人通过描绘洞中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王繹的《题张公洞》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闲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高远的宸居和神秘的洞府,构筑出一个宛如仙境的场景。全诗给人一种宁静、幽远的感觉。
在意象上,诗人用“紫烟”与“金阙”描绘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展现了道家思想中对“无为而治”的向往。灶火的冷却与清泉的涌动,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后夜的“龙归”与“月华鲜”则描绘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最后两句“秋光不老岩前麓,到此偷闲亦自贤”,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更蕴含了一种超然的心态。来到张公洞,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虽然身处尘世,却也感到心灵的宁静与满足。整首诗在意境上浑然一体,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上宸居隔紫烟:描绘高远的皇宫被紫色烟雾所隔,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神秘。
- 洞中金闕暗相连:洞中金色宫阙与外界隐秘相连,表现出内外的和谐。
- 辅光灶冷留香壤:温暖的灶火熄灭,留下香气,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太素渊清涌玉泉:清澈的泉水象征着纯净与灵秀,表现了自然的美好。
- 后夜龙归云浪湿:描绘夜晚结束,龙归于湿润的云中,表现自然的生动。
- 未明人起月华鲜:天未亮,人在明亮的月光下起身,表现出清晨的宁静。
- 秋光不老岩前麓:秋天的光辉在岩前依旧,体现出自然的永恒。
- 到此偷闲亦自贤:在此享受闲暇,觉得自己也显得高尚,表现了诗人的自得与超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上宸居”与“洞中金闕”,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宫殿比作“宸居”,提升了意象的层次感。
- 意象:如“紫烟”、“金阙”、“玉泉”等,构建出一种神秘而优雅的自然景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宸居:象征王权与尊贵。
- 紫烟:神秘而高远的境界。
- 金阙:奢华与美好。
- 玉泉:纯净与灵秀。
- 秋光: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恒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金阙”所象征的是什么? A. 贫穷
B. 富贵
C. 平凡
D. 朴素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太素渊”的意象主要是指__。
-
判断题:诗人对秋天的感慨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答案:
- B
- 清澈的泉水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首诗在意境和情感上有相通之处,但王维的诗更强调“山”的静谧,而王繹则多了一份“洞”的神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繹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