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自《宜兴县志》Author:董儒龙御街行 晚望》

时间: 2025-01-17 10:15:52

熏风好处行人路。

莺舌巧,榆钱舞。

天长草树接云霄,野阔牛羊如鹜。

晚烟绿涨,夕阳红淡,又早千山暮。

农家筑就新场圃,麦未刈,秧先布。

荒村灯火夜寥寥,夫妇牛衣中语。

可堪凄断,一声画角,吹彻楼头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熏风好处行人路。莺舌巧,榆钱舞。
天长草树接云霄,野阔牛羊如鹜。
晚烟绿涨,夕阳红淡,又早千山暮。
农家筑就新场圃,麦未刈,秧先布。
荒村灯火夜寥寥,夫妇牛衣中语。
可堪凄断,一声画角,吹彻楼头戌。

白话文翻译:

在微风和煦的地方,行人走在小路上。黄莺鸣叫得巧妙,榆树的果实在风中舞动。
天高地阔,草木直接云霄,野外的牛羊看起来像一群雁。
傍晚的烟雾在绿色的田野上升起,夕阳的余晖渐渐淡去,远处的千山早已被夜色笼罩。
农家新建了场圃,麦子尚未收割,秧苗却已提前栽种。
荒村的灯火在夜里显得寥寥无几,夫妻二人在牛衣下轻声交谈。
这可堪凄凉,听见一声画角,吹响在楼头的戌时。

注释:

  • 熏风:温暖的微风。
  • 莺舌巧:黄莺的鸣叫声灵巧悦耳。
  • 榆钱:榆树的果实,这里指榆树的种子。
  • 野阔:野外开阔,空间广阔。
  • 牛羊如鹜:比喻牛羊在广阔的草原上自由自在,似成群的雁。
  • 画角:古代乐器之一,常用于军事或边疆的信号,象征凄凉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仇元善,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晚望》创作于清代,正值农业社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农村生活,表达对乡土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索,反映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晚望》是一首描写乡村傍晚景象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和农村的宁静。开篇以“熏风好处行人路”引入,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令人感受到初秋的温暖。随后的“莺舌巧,榆钱舞”,生动地描绘了黄莺的鸣叫和榆树果实在微风中摇曳的画面,充满生机。

诗中“天长草树接云霄,野阔牛羊如鹜”通过夸张手法展示了广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接着,诗人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宁静,“晚烟绿涨,夕阳红淡”,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仿佛在感慨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最后几句“可堪凄断,一声画角”,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画角声的响起不仅增添了夜晚的孤寂感,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思考与感伤。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熏风好处行人路:微风轻拂,适合行人出行。
  2. 莺舌巧,榆钱舞:黄莺的鸣叫声婉转动听,榆树的果实在风中摇曳。
  3. 天长草树接云霄,野阔牛羊如鹜:草木茂盛,直达云霄,宽阔的田野上牛羊如雁般飞翔。
  4. 晚烟绿涨,夕阳红淡,又早千山暮:傍晚的烟雾在绿色的田野上升起,夕阳的余晖逐渐淡去,远山已被暮色覆盖。
  5. 农家筑就新场圃,麦未刈,秧先布:农家新建了田地,麦子尚未收割,秧苗却已提前种下。
  6. 荒村灯火夜寥寥,夫妇牛衣中语:荒村的灯火微弱,夫妻二人在牛衣下轻声交谈。
  7. 可堪凄断,一声画角,吹彻楼头戌:令人感到凄凉,一声画角响起,在楼头的戌时回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牛羊如鹜”,将牛羊比作雁,形象生动。
  • 拟人:如“莺舌巧”,赋予鸟类人性化的特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晚烟绿涨,夕阳红淡”,构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同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熏风:象征温暖与舒适。
  • 莺舌:象征生机与活力。
  • 榆钱:象征自然的富饶。
  • 晚烟:象征宁静与思考。
  • 画角:象征孤寂与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榆钱”指的是什么?

    • A. 榆树的果实
    • B. 榆树的树干
    • C. 榆树的叶子
  2. 诗中“可堪凄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与孤独
    • C. 希望
  3. 诗中描述的“晚烟”主要象征什么?

    • A. 烟火
    • B. 宁静与思索
    • C. 灾难

答案:

  1. A. 榆树的果实
  2. B. 失落与孤独
  3. B. 宁静与思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