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
时间: 2024-12-29 19:19: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
辛弃疾〔宋代〕
宿麦畦中雉鷕,柔桑陌上蚕生。
骑火须防花月暗,玉唾长携彩笔行。
隔墙人笑声。莫说弓刀事业,
依然诗酒功名。
千载图中今古事,
万石溪头长短亭。
小塘风浪平。
白话文翻译:
在麦田边宿营,听到雉鸮的鸣叫;
在柔软的桑田上,蚕儿正在生长。
骑马时要小心,夜晚花月下的暗影,
随身携带着玉唾与彩笔,作诗写画。
隔墙传来人们的笑声,不要说弓刀的事业;
仍然是诗酒和功名的追求。
千年图卷中描绘着古今的故事,
万石溪边,长短亭子依旧。
小塘里,风浪平静。
注释:
字词注释:
- 雉鷕(zhì yáo):一种鸟类,即雉。
- 柔桑:柔软的桑树,指桑田。
- 骑火:骑着马,表示快速行动。
- 玉唾:比喻文人的才华和作品。
- 隔墙人:指邻居或路人。
典故解析:
- “弓刀事业”暗指武将的事业,诗酒功名则强调文人志向;此处形成鲜明对比。
- “千载图中”可能指代古今历史的流变,表现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政治家。其词豪放,情感真挚,常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偏安一隅之时,北方金朝的威胁与内政的腐败,使他对国家前途感到焦虑,表现出一种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诗歌鉴赏:
《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是一首展现辛弃疾对生活、历史与个人理想的深刻思考的词作。开篇以“宿麦畦中雉鷕”引入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乡村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生机与宁静的交织。接着,诗人以“骑火须防花月暗”提醒自己在追求理想时,必须警惕潜在的危险与挑战。
词中提到的“隔墙人笑声”象征着世俗的喧嚣与对理想的嘲讽,诗人对此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依然坚持自己的诗酒功名之梦。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世繁忙的对比,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最后“千载图中今古事,万石溪头长短亭”概括了历史的沉浮与诗人内心的思考,仿佛在提醒自己,尽管时局变幻,个人理想依然值得追求。整首词在意象丰富的同时,也充满了对人生、历史的思考,展现出辛弃疾深邃的情感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宿麦畦中雉鷕:描绘在麦田旁栖息的情景,渲染出乡村的静谧。
- 柔桑陌上蚕生:描写桑树与蚕的生长,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骑火须防花月暗:暗喻在追求理想时要小心潜在的危险。
- 玉唾长携彩笔行:表现出诗人的才华与创作的热情。
- 隔墙人笑声:象征外界对理想的嘲讽与不理解。
- 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强调诗人对文人理想的坚持。
- 千载图中今古事:感叹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 万石溪头长短亭:描绘静谧的自然景象,象征内心的宁静。
- 小塘风浪平:最后以平静的水面结束,象征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唾”比喻才华,生动形象。
- 拟人:让自然元素与人情相结合,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如“千载图中今古事,万石溪头长短亭”,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尽管面临外界的嘲讽与挑战,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化理想与艺术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麦畦:象征丰收与希望。
- 雉鷕: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延续。
- 桑:象征着勤劳与生计。
- 花月:象征美好与潜在的危险。
- 诗酒:象征文人雅致与追求。
- 长短亭:象征历史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宿麦畦中雉鷕”中“雉鷕”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鸟
C. 一种昆虫
D. 一种鱼 -
诗中提到的“骑火”意指:
A. 骑马
B. 办事
C. 迅速行动
D. 休息 -
诗中“隔墙人笑声”表示:
A. 朋友的欢笑
B. 世俗的嘲讽
C. 亲人的关心
D. 自己的内心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思考。
- 杜甫《春望》:对国家与个人理想的感慨。
诗词对比:
比较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但辛弃疾更多地反映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而李白则更为豪放与纵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词三百首》
此内容为您提供了对《破阵子·宿麦畦中雉鷕》的全面解析与理解,期待能帮助您更好地欣赏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