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和人韵)》

时间: 2025-01-01 15:19:38

剩云残日弄阴晴。

晚山明。

小溪横。

枝上绵蛮,休作断肠声。

但是青山山下路,春到处,总堪行。

当年彩笔赋芜城。

忆平生。

若为情。

试取灵槎,归路问君平。

花底夜深寒色重,须拚却,玉山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神子(和人韵)
作者: 辛弃疾

剩云残日弄阴晴。晚山明。小溪横。
枝上绵蛮,休作断肠声。
但是青山山下路,春到处,总堪行。
当年彩笔赋芜城。忆平生。
若为情。试取灵槎,归路问君平。
花底夜深寒色重,须拚却,玉山倾。

白话文翻译:

剩下的云朵和残阳交错着阴晴变化,晚山显得明亮。小溪横亘在眼前。
树枝上绵软的虫子,莫要发出断肠的哀鸣。
可是青山下的道路,春天来临之处,总是值得一行。
想当年我用彩笔描绘芜城,回忆起我的一生。
若是为了情感,试问君平,能否搭乘灵槎归去。
花丛深处夜色寒重,必须要拼尽全力,才敢倾倒玉山。

注释:

  • 剩云:余下的云。
  • 残日:落日。
  • 弄阴晴:变化阴晴。
  • 绵蛮:指小虫。
  • 断肠声:形容悲伤的哭泣声。
  • 灵槎:传说中的一种可以快速渡河的舟。
  • 玉山:象征美好或富贵的山。

典故解析:

  • 灵槎:出自《山海经》,指一种神奇的船;在这里象征希望与归路。
  • 芜城:可能指辛弃疾的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因其豪放派的词风而闻名。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多次战争与动荡,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国势日衰之际,词中透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江神子(和人韵)》是辛弃疾晚年的一首词,展示了他对过往岁月和故乡的深切怀念。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自然景物为引,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以“剩云残日弄阴晴”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变幻气象,暗示着人生的无常。接着描写小溪、枝头的虫鸣,营造出一种宁静又带有淡淡忧伤的氛围。

“但是青山山下路,春到处,总堪行”一句,表明了尽管时光荏苒,春天的道路依然值得行走,表现出对生活的乐观与坚韧。回忆往昔的“当年彩笔赋芜城”,既是对青春的感慨,也是对个人成就的追忆。最后的“花底夜深寒色重”抒发了夜晚的冷寂与孤独感,展现了他在情感上的挣扎与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词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剩云残日弄阴晴”:描绘了傍晚时分,云朵与夕阳交错,形成了阴晴变化的景象,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 “晚山明”:晚霞照耀下的山峰显得格外明亮,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 “小溪横”:小溪在眼前横亘,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枝上绵蛮,休作断肠声”:树上的虫子,虽然小,却不应发出悲伤的声响,暗示哀伤应当被抑制。
    • “青山山下路,春到处,总堪行”:无论身处何地,春天的道路总是值得一行,传达了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 “当年彩笔赋芜城”:回忆过去的辉煌时刻,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
    • “若为情”:如果是为了情感。
    • “花底夜深寒色重”:夜晚花丛深处,寒冷的气息加重,营造了一种寂寞的氛围。
    • “须拚却,玉山倾”:为了追求理想与情感,必须拼尽全力,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灵槎”比喻希望与归路,形象生动。
    • 对仗:如“剩云残日弄阴晴”中的“云”与“日”,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传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表现了辛弃疾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精神。

意象分析:

  • :象征变幻与无常,映射人生的起伏。
  • :象征稳固与恒久,代表内心的安宁与美好。
  • :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希望。
  • :象征美好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剩云残日弄阴晴”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是:

    • A. 雨天
    • B. 晴天
    • C. 黄昏
    • D. 清晨
  2. “枝上绵蛮,休作断肠声”中的“绵蛮”指的是:

    • A. 大鸟
    • B. 小虫
    • C. 花草
    • D. 风声
  3. 诗中提到的“灵槎”象征:

    • A. 财富
    • B. 归路与希望
    • C. 友谊
    • D. 知识

答案:1.C,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作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但辛弃疾更为豪放,而李清照则显得细腻柔情。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