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苦俗客)》

时间: 2025-01-01 15:29:25

几个相知可喜。

才厮见、说山说水。

颠倒烂熟只这是。

怎奈向,一回说,一回美。

有个尖新底。

说底话、非名即利。

说得口干罪过你。

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游宫(苦俗客)
辛弃疾

几个相知可喜。
才厮见说山说水。
颠倒烂熟只这是。
怎奈向,一回说,一回美。
有个尖新底。
说底话非名即利。
说得口干罪过你。
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

白话文翻译:

几位朋友相聚真令人高兴。
刚见面便谈论起山水之美。
反复讨论不过是这些罢了。
可惜的是,谈了一次又一次,真是美好。
有一些新鲜的观点。
谈论的话题无非是名利。
说得口干舌燥,真是罪过。
算了,不去计较,先稍作休息,去洗耳听听。

注释:

  • 几个相知可喜:几位朋友相聚非常令人欣喜。
  • 才厮见说山说水:刚刚见面就谈论起自然山水的美丽。
  • 颠倒烂熟只这是:反复讨论的内容其实不过是这些老生常谈。
  • 怎奈向,一回说,一回美:可惜的是,每谈一次总是那么美好的情景。
  • 有个尖新底:有些新鲜的观点或看法出现。
  • 说底话非名即利:谈论的话题无非是名声和利益。
  • 说得口干罪过你:谈得口干舌燥,真是让人觉得罪过。
  • 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算了,不去计较,先稍作休息,去听听别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诗人。他的词风豪放,情感激烈,常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是辛弃疾在政治失意后,与友人相聚时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对世俗名利的反思。诗中流露出对简单交流的珍视,以及对复杂世俗的无奈。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夜游宫(苦俗客)》是一首流露出对友谊与世俗名利的深刻思考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辛弃疾以轻松的口吻描绘了与朋友相聚时的欢愉,初见面时谈论自然之美,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然而,随着话题的深入,诗人意识到大家的谈论逐渐转向了名利,这是他感到无奈的地方。诗中反复提到的“说”,不仅是对话的描述,也是对话题的反思,显示出辛弃疾对世俗化的批判与自我解嘲。

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决定不再追究这些复杂的名利关系,而是要“去洗耳”,象征着希望能够洗净耳朵,听到更清新的声音,重新寻找生活的本真。整首诗在表达对世俗的无奈与对友谊的珍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士人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个相知可喜。”:表达与朋友相聚的喜悦。
  2. “才厮见说山说水。”:说明刚见面就谈论自然美景,表现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3. “颠倒烂熟只这是。”:反复讨论的内容其实并无新意,显示出人际交往的单调。
  4. “怎奈向,一回说,一回美。”:尽管内容单调,但每次谈论仍然充满乐趣。
  5. “有个尖新底。”:偶尔出现一些新鲜的观点,给谈话带来生机。
  6. “说底话非名即利。”:交谈的内容大多围绕名声和利益,反映出社会的现实。
  7. “说得口干罪过你。”:长时间讨论名利让人疲惫,感到一种负担。
  8. “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决定不再追究,想要稍作休息,清洗耳朵以听取新鲜事物。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将简单的自然之美与复杂的世俗名利进行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反复:使用“说”字的重复,强调话题的单调与无奈。
  • 象征:最后的“洗耳”象征着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与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辛弃疾对友谊的珍视,对世俗名利的批判,以及对生活本真的追求,展现了一个士人的内心矛盾和对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之美,代表人们向往的宁静与和谐。
  • 名利:象征世俗的追求,反映人们的内心挣扎与现实的压迫。
  • 洗耳:象征对生活的反思与自我净化,表达了对新鲜事物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谈论主要围绕哪些话题?
    A. 自然风光
    B. 名声与利益
    C. 个人经历
    D. 家庭事务

  2. 辛弃疾对友谊的态度是怎样的?
    A. 不屑一顾
    B. 珍视与喜悦
    C. 疏远与冷淡
    D. 期待与依赖

  3. “去洗耳”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清洗耳朵
    B. 渴望听到新鲜事物
    C. 忽视他人的意见
    D. 追求名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豪放风格相比,李清照的词则更加细腻柔美,表现出女性的细腻情感。两者在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上,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辛弃疾更倾向于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理想的追求,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