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有高廪诗》
时间: 2025-01-14 04:48: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丰年有高廪诗
作者: 苏轼 〔宋代〕
颂声歌盛旦,多黍乐丰年。
近见藏高廪,遥知熟大田。
在畴纷已获,如阜隐相连。
鲁史详而记,神仓赋且全。
舂人洪蓄积,祖庙享恭虔。
圣后忧农切,宜哉报自天。
白话文翻译:
丰收的季节,歌声阵阵,欢庆着丰年。
近处看到高高的粮仓,远远就能知道田野里的庄稼成熟了。
田畴里已经收获的稻谷,像山丘一样连绵起伏。
鲁国的史书详细记载了这一切,神明的仓库也丰盈完整。
舂米的人积累着丰厚的粮食,祖先的庙宇中恭敬而虔诚地享用。
圣明的君主忧心农事,确实应该把丰收的恩惠回报于天。
注释:
- 颂声:赞美的声音,歌声。
- 盛旦:丰收的早晨。
- 多黍:指丰收的谷物,黍是一种粮食作物。
- 高廪:高大的粮仓,象征着粮食的丰盈。
- 鲁史:指《春秋》等鲁国的历史书籍,详细记载了农业的丰收。
- 神仓:神明的仓库,象征着上天的恩赐。
- 舂人:磨米的人。
- 祖庙:祖先的庙宇,祭祀的地方。
- 圣后:指明君,圣明的统治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散文、词、书法、绘画皆有卓越成就。他的诗风豪放,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苏轼晚期,正值农业丰收之际,这首诗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对农民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国家富强的期盼,反映出诗人对农业的重视和对社会安定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丰年有高廪诗》是苏轼对丰收年景的赞美之作,整首诗以欢快的语气传达了对农业丰收的欣喜与感激。诗中通过描绘丰收的景象,展现出农民的辛勤与智慧,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恩和对国家繁荣的期待。首联“颂声歌盛旦,多黍乐丰年”直接抒发了丰收的喜悦,欢歌笑语为大地增添了生机。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近见藏高廪,遥知熟大田”,展现出诗人对丰收的感知和对劳动成果的赞美。
诗中提到的“鲁史详而记,神仓赋且全”,不仅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也表现出对农业发展的关注。舂米的农人和祖庙的祭祀,显示出对先祖的敬仰与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一句“圣后忧农切,宜哉报自天”则将诗意推向高潮,强调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要性,反映出诗人对社会责任与天命的思考。
整首诗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更是对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的深刻期盼,展现了苏轼的胸怀与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颂声歌盛旦:夸赞的歌声迎来了丰收的早晨。
- 多黍乐丰年:丰收的黍米让人欢乐,象征着丰年。
- 近见藏高廪:近处可以看到高高的粮仓。
- 遥知熟大田:远远就能知道田野里的庄稼已经成熟。
- 在畴纷已获:田间的禾苗纷纷已被收割。
- 如阜隐相连:像连绵的山丘一样,隐隐相连。
- 鲁史详而记:鲁国的历史书籍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 神仓赋且全:神明的仓库也充盈而完整。
- 舂人洪蓄积:舂米的人正在积累丰厚的粮食。
- 祖庙享恭虔:祖先的庙宇中恭敬地享用。
- 圣后忧农切:圣明的君主非常关心农事。
- 宜哉报自天:应当将丰收的恩惠回报于天。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颂声歌盛旦”和“多黍乐丰年”形成了音韵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使得描写更为生动。
- 比喻:如“如阜隐相连”,将收割后的田野比作连绵的山丘,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丰年有高廪诗》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期盼。诗中反映出诗人对农业的重视与对历史的尊重,强调了统治者应关注农事,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廪:象征丰收与富足,代表着丰盈的粮食储备。
- 舂人:代表辛勤的农民,体现劳动的价值。
- 祖庙:象征对先人的尊重与感恩,体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还蕴含着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颂声歌盛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欢乐 C. 愤怒 -
“鲁史详而记”中的“鲁史”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A. 唐朝 B. 汉朝 C. 宋朝 -
“圣后忧农切”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A. 君主不关心农事 B. 君主关心农事 C. 君主只关注战争
答案:
- B. 欢乐
- C. 宋朝
- B. 君主关心农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苏轼的《丰年有高廪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了春天与丰收的景象,但苏轼更侧重于对丰收的赞美与庆祝,而杜甫则表现出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与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