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峰 题斯奋大兄山水长卷》
时间: 2025-01-14 05:58: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云深,人踪杳,雁声涛影初沉。
高柳乱蝉招缆,自泊荒浔。
夏丛香发,埼岸酒洗濯愁襟。
山月小须弥乍涌,如掷雷音。
峥嵘天地何心。竟鞭石蹴泉,簸树无禁。
更教虎龙窟宅,啸怒交侵。
阴阳方割,昏晓荡灵籁呻吟。
惊梦觉风霆万壑,人在楼阴。
白话文翻译:
水面与云影交融,深邃幽静,远处人迹难觅,只有雁鸣与波涛的影子初沉入水中。高高的柳树间,蝉声嘶鸣,似在召唤,静静停泊在这荒凉的水边。夏日的花香四溢,岸边的酒水洗涤着我的愁绪。山上的月光如小须弥般乍然涌现,宛如雷声的回响。
这峥嵘的天地,我心何在?只见石头被鞭打,泉水被踢起,树木随意摇摆,毫无禁忌。更有虎与龙的窟宅,怒吼之声交织而来。阴阳交错,晨昏之间,灵魂的乐声在空中回荡。
惊醒梦中,感受到风和雷在万壑间回响,人在楼阴之下,仿佛置身于幻境。
注释:
- 水云深:水面与云影交织,形容环境幽深。
- 人踪杳:人迹稀少,显得寂静。
- 雁声涛影初沉:雁鸣与波涛的影子初次沉入水中,描绘宁静的自然环境。
- 高柳乱蝉招缆:高大的柳树间蝉声嘶鸣,似在呼唤。
- 自泊荒浔:静静停泊在荒凉的水边。
- 夏丛香发:夏日的花香四溢。
- 埼岸酒洗濯愁襟:岸边的酒水洗涤着我的愁绪。
- 山月小须弥乍涌:山上的月光如小须弥般突然涌现。
- 如掷雷音:比喻月光的闪现如雷声般响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斯翰,生于20世纪,现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其作品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
《夏云峰 题斯奋大兄山水长卷》创作于特定的夏季时节,正值诗人游历山水之际,受到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及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的山水景象,营造出一种幽静、深邃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的美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开篇“水云深,人踪杳”就设置了一个清幽的场景,展现出人与自然的隔离和宁静。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用“高柳乱蝉招缆”描绘出夏日的生机与活力,这种对比使得后文的愁苦显得更加深刻。
在自然的美景中,诗人并不止于欣赏,而是通过“酒洗濯愁襟”传达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思考。整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极为丰富,月光、雁声、泉水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最后,诗人以“人在楼阴”收尾,暗示了人在自然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思索,留给读者以深思的空间。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云深,人踪杳:描绘自然景象,水面与云影交融,表达了幽静的环境。
- 雁声涛影初沉:雁鸣声与波涛的影子,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 高柳乱蝉招缆:自然生机的描绘,显示出夏天的活力。
- 自泊荒浔:表示在孤独的水边静静停留,暗含诗人的情感。
- 山月小须弥乍涌:月亮的突然显现,象征着灵感与思绪的涌现。
- 如掷雷音:形容月光的强烈影响,喻示自然的力量。
- 峥嵘天地何心:对自然的感叹,表达了人的渺小与无奈。
- 竟鞭石蹴泉,簸树无禁:描绘自然的狂野与自由,不受约束。
- 更教虎龙窟宅,啸怒交侵:形象化地描绘了山中猛兽的存在,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感。
- 阴阳方割,昏晓荡灵籁呻吟:阴阳交替,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变幻。
- 惊梦觉风霆万壑,人在楼阴:梦境的惊醒,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月小须弥乍涌”,将月亮比作须弥山,增添了诗的意象和层次。
- 拟人:如“高柳乱蝉招缆”,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良好的对称性,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云:象征宁静与深邃的自然环境。
- 雁声:暗示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 高柳:代表生命的活力与夏日的气息。
- 山月:象征灵感与思想的启迪。
- 虎龙窟:暗示自然的神秘与不可预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哪一句描绘了夏日的生机?
- A. 水云深,人踪杳
- B. 高柳乱蝉招缆
- C. 阴阳方割
- D. 人在楼阴
- 诗人如何表达内心的愁苦?
- A. 酒洗濯愁襟
- B. 昏晓荡灵籁
- C. 雁声涛影初沉
- D. 峥嵘天地何心
- 诗中提到的“虎龙窟宅”象征了什么?
- A. 自然的狂野与自由
- B. 人生的复杂
- C. 孤独的思索
- D. 生命的无常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山水的美景,但更注重描写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情感。
- 《山居秋暝》:通过秋天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具有相似的自然描绘风格,但情感基调略显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刘斯翰诗集》
- 《古典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