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闰二月有寄》

时间: 2025-01-06 11:39:18

和风春半展春时。

官栅柳垂丝。

千秋吴会风流盛,想楼殿、高与云齐。

烽火屡经,苏台鹿走,斜月照荒陂。

无端幽恨聚双眉。

地僻到人稀。

黄庭倦写青鸾瘦,露华渐小径苔滋。

佳约又乖,柔肠易断,空撚碧桃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丛花 闰二月有寄
作者: 汪东 〔清代〕

和风春半展春时。
官栅柳垂丝。
千秋吴会风流盛,
想楼殿高与云齐。
烽火屡经,苏台鹿走,
斜月照荒陂。
无端幽恨聚双眉。
地僻到人稀。
黄庭倦写青鸾瘦,
露华渐小径苔滋。
佳约又乖,柔肠易断,
空撚碧桃枝。

白话文翻译:

春风和煦,春天已经过了一半。
官栅旁的柳树垂下了细丝。
千秋以来,吴会的风流气韵盛极一时,
想必那楼殿与云端齐高。
烽火连天,苏台的鹿群也已逃散,
斜月照耀着荒凉的水田。
无缘无故的幽怨,让我的眉头紧锁。
此地偏僻,来往之人稀少。
黄庭笔耕,写下的青鸾已显得瘦弱,
露水渐少,小径的青苔逐渐滋生。
约定又违,柔情易断,
空撚碧桃的枝头。

注释:

  • 和风:温暖的春风。
  • 官栅:指有围墙的官府或官宅。
  • 千秋吴会:指历史上吴地的繁华兴盛。
  • 烽火:古时的战争信号,象征战乱。
  • 苏台:指苏州的台地,风景优美之地。
  • 黄庭:黄庭坚,著名书法家,指他的书法作品。
  • 青鸾: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美好事物。
  • 碧桃枝:桃花,象征青春与爱情。

典故解析:

  1. 吴会风流:指吴地的历史名流,强调地方的文化底蕴。
  2. 斜月照荒陂:描绘夜晚荒凉的景象,可能暗示孤独的心情。
  3. 黄庭倦写:可能指诗人因情感困扰而感到疲惫,联想到黄庭坚的书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婉约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闰二月,春光正好,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旧约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开头几句描绘了春风和柳树,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然而,接下来的描写逐渐转向对过往繁华的追忆和对当前孤独的感慨。诗中“烽火屡经”的意象,带来了历史沉重的痕迹,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便春光明媚,岁月也已流逝,战乱与离散让人无奈。后面提到的“无端幽恨聚双眉”,则直接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往昔的回忆,从而构建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突。整首诗情感深邃且富有层次,既有春日的美景,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和风春半展春时”:春风和煦,正值春天的中期。
  2. “官栅柳垂丝”:官府旁的柳树垂下了细丝,描绘出春天的柔美。
  3. “千秋吴会风流盛”:吴地的繁华历史流传千年。
  4. “想楼殿高与云齐”:想象那高楼与云端齐平,显示出当时的辉煌。
  5. “烽火屡经”:战争的频繁打扰了和平。
  6. “苏台鹿走”:苏州的美丽风景被战火侵扰,鹿群逃散。
  7. “斜月照荒陂”:夜晚的月光照在荒凉的田地上,暗示孤独。
  8. “无端幽恨聚双眉”:心中无缘的怨恨使得眉头紧锁。
  9. “地僻到人稀”:偏僻的地方,人来人往稀少。
  10. “黄庭倦写青鸾瘦”:黄庭坚的作品因情感困扰而显得疲惫。
  11. “露华渐小径苔滋”:露水渐少,小路的青苔开始滋生。
  12. “佳约又乖,柔肠易断”:原本的约定又一次失约,心情容易断裂。
  13. “空撚碧桃枝”:空有美好的桃花,却无法相拥。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黄庭倦写青鸾瘦”,前后对仗工整。
  • 比喻:将春天的柳树比作细丝,表现春天的气息。
  • 拟人:如“幽恨聚双眉”,将情感具象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春光明媚的外表下,潜藏着孤独和失落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 春风:象征新生和希望。
  • 柳丝:柔美和生命的象征。
  • 烽火:历史的沉重,象征战争与动荡。
  • 斜月:孤独和思考的象征。
  • 青鸾:代表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 碧桃枝:象征爱情和青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官栅”指的是什么? A. 官府的围墙
    B. 农田
    C. 市场

  2. “烽火屡经”意指: A. 和平
    B. 战乱
    C. 节日

  3. 诗人对“佳约又乖”的感受是: A. 高兴
    B. 失落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汪东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白居易则是通过自然景色传达离别的哀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