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进士作观成都石经》

时间: 2025-01-06 12:06:12

成都九经石,岁久麝煤寒。

字画参工拙,文章可鉴观。

危邦犹劝讲,相国校雕刊。

群盗烟尘後,诸生竹帛残。

王春尊孔氏,乙夜诏甘盘。

愿比求诸野,成书上学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成都九经石,岁久麝煤寒。
字画参工拙,文章可鉴观。
危邦犹劝讲,相国校雕刊。
群盗烟尘後,诸生竹帛残。
王春尊孔氏,乙夜诏甘盘。
愿比求诸野,成书上学官。

白话文翻译

成都的九经石经过岁月的洗礼,散发着麝香般的寒意。
石上的字迹和画作虽然有些粗糙,但仍可供人鉴赏。
即使在危难的国家,也应提倡讲学,像相国那样修订雕刻经典。
在群盗的烟尘之后,书生们的竹简和帛书也已残破不堪。
王春尊奉孔子,乙夜下令甘盘(指约请孔子讲学)。
我希望能像在乡野中求学一样,撰写成书呈上学官。

注释

  • 九经石:指的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九部经典的石刻。
  • 麝煤:麝香与煤,意指岁月久远,气味寒冷。
  • 相国:指的是古代的宰相或大臣,负责国家的政务。
  • 群盗:指的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盗匪。
  • 王春:可能指某位尊奉孔子的人物。
  • 甘盘:古代的一种盛器,比喻对孔子学说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底老人,宋代著名的词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他是苏轼的好友,属于“江西诗派”的重要人物,诗风常以豪放、清新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之时,儒家经典的传播与保存显得尤为重要。黄庭坚通过描绘成都的石经,表达对文化传承的关心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效进士作观成都石经》是黄庭坚在观察成都的九经石刻时写下的,诗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诗的开头提到“九经石”,即古代儒家经典的石刻,传达出对古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望。接下来的“岁久麝煤寒”,则暗示了文化的延续与时间的流逝,仿佛在说这些经典在岁月中仍旧散发着其独特的气息。

黄庭坚通过对字画的描写,既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认同,又隐含着对当时文化现状的担忧。在“危邦犹劝讲”一句中,可以看出即使在动荡不安的国家,依然应当提倡学术与讲学,以此来维持知识的传承和道德的提升。末尾的“愿比求诸野,成书上学官”,则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教育的追求,显示出一种执着与向上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成都九经石:点明地点,强调文化与历史的根基。
  2. 岁久麝煤寒:时间的积淀与文化的冷峻,暗示历史的厚重。
  3. 字画参工拙:描述石刻的技艺,反映出当时文化的传播方式。
  4. 文章可鉴观:强调经典的价值与意义。
  5. 危邦犹劝讲:在动荡中依然要讲求学术,传达出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6. 相国校雕刊:提出对文化传承的期望,呼吁重视经典的修订与传播。
  7. 群盗烟尘後:反映社会动荡对文化的影响。
  8. 诸生竹帛残:表达对当时学术环境的忧虑。
  9. 王春尊孔氏:提及对孔子的尊崇,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10. 乙夜诏甘盘:象征对学习的渴望与尊重。
  11. 愿比求诸野,成书上学官:表达了对知识和教育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代经典与当时动荡局势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石经比作文化的载体,暗示其价值。
  • 夸张:描绘石经的字画,强调其独特与珍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学术传播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经石:象征儒家经典的永恒与智慧。
  • 麝煤寒:暗示历史的沉重与冷冽。
  • 竹帛残:代表知识的缺失与文化的破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成都的九经石象征什么?

    • A. 传统文化
    • B. 自然风光
    • C. 历史遗迹
  2. “群盗烟尘後”中提到的“群盗”指什么?

    • A. 学者
    • B. 战争中的盗匪
    • C. 文人雅士
  3. 诗中提到的“王春”是指?

    • A. 一位尊孔的学者
    • B. 一位皇帝
    • C. 一位书法家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效进士作观成都石经》都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但前者更注重自然的美,而后者则强调文化的传承与社会责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