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雌之弟竹鸡兄,户入雕笼便不惊。
此鸟为公行不得,报晴报雨总同声。
白话文翻译:
这只鸟是山中的雌鸟的兄弟,像竹鸡一样,进了雕刻的笼子也不感到惊慌。
这鸟虽然是公鸟,却不能外出活动,无论是天气晴好还是下雨,它的鸣叫声都是一样的。
注释:
- 山雌:指山中的雌鸟。
- 竹鸡:一种生活在竹林中的鸡,形态与习性与此鸟相似。
- 雕笼:雕刻精美的鸟笼。
- 此鸟为公:指的是这只鸟是公鸟。
- 行不得:不能外出活动。
- 报晴报雨:在晴天或雨天都发出鸣叫。
典故解析:
- 竹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竹鸡常被用作象征宁静和自然的意象,代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 雕笼:雕刻的鸟笼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束缚与限制,表达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黄庭坚晚年,表现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鸟类自由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境与追求。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戏咏零陵李宗古居士家驯鹧鸪二首》通过对驯养鹧鸪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山雌之弟竹鸡兄”,既是对鸟类的描绘,也是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鸟虽被驯养,但失去了自由,进了“雕笼”便不再惊慌,反映了人对于自然与自由的追求与无奈。同时,诗中提到的“此鸟为公行不得”,表明了对鸟类生活状态的反思,暗示了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与对束缚的反抗。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而富有韵律感,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的节奏感增强。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融入了个人情感,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出鸟的自由与被驯养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不安。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更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雌之弟竹鸡兄:山中雌鸟的兄弟像竹鸡一样,说明这种鸟在形态上与竹鸡相似,暗示其与自然的亲近。
- 户入雕笼便不惊:鸟被关在雕刻的笼子里,虽然空间狭小,但它却没有感到惊慌,反映出对环境的适应。
- 此鸟为公行不得:这只鸟是公鸟,但不能自由活动,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
- 报晴报雨总同声: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这只鸟的叫声都是一样的,表现了生活的单调与被束缚的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驯养的鹧鸪比作竹鸡,暗示了生活的自然与和谐。
- 拟人:通过鸟的行为表现出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与无奈。
- 对仗:整首诗在用词上讲究对仗,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鹧鸪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及对束缚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引发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鹧鸪:象征自由和自然,反映出对生活状态的思考。
- 雕笼:象征束缚与限制,代表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山雌”指的是:
- A. 山中的公鸟
- B. 山中的雌鸟
- C. 竹鸡
- D. 雕笼
-
“此鸟为公行不得”中的“公”指的是:
- A. 公鸡
- B. 公鸟
- C. 大鸟
- D. 幼鸟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庭坚的作品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黄庭坚则更着重于对生活状态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