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寄所思》
时间: 2024-09-19 21:23: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庭寄所思
作者: 赵嘏 〔唐代〕
日断兰台空望归,
锦衾香冷梦来稀。
书中自报刀头约,
天上三看破镜飞。
孤浪谩疑红脸笑,
轻云忽似舞罗衣。
遥知不语坐相忆,
寂寞洞房寒烛微。
白话文翻译:
天边的日头渐渐落下,我孤独地站在兰台上,空洞地望着归来的方向。锦被已经冷却,梦境也渐渐稀少。书信中自我安慰,约定着刀头相见的约定。天上的星辰透过破碎的镜子飞来飞去。孤独的浪潮似乎在嘲笑我的红颜,轻柔的云朵忽然像在舞动轻纱。遥远的你我虽不言语,却在心中相互思念,寂寞的洞房中,寒烛微弱地闪烁。
注释:
- 兰台: 古代官署的名称,象征着官场或一种高雅的环境。
- 锦衾: 用锦做的被子,象征着温暖和舒适。
- 刀头约: 指的是一种生死相约的承诺,表现出对爱情的坚定。
- 三看破镜: 可能指的是天上的星辰,象征着遥远的思念。
- 孤浪: 孤独的波浪,象征内心的孤独。
- 轻云: 轻柔的云朵,象征着柔和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字子沉,号秋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著称,作品风格多样,常写怀才不遇与离别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寄托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洞庭寄所思》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开篇“日断兰台空望归”,以日落的意象,渲染出一种孤独和等待的氛围,兰台的空旷与寂寞感交织,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接下来,“锦衾香冷梦来稀”则进一步深化了孤独的情绪,锦被的冷却象征着爱情的疏远,梦境的稀少又暗示着美好回忆的渐行渐远。
第三联“书中自报刀头约”,引入了一个关于承诺的典故,诗人在书信中自我安慰,紧紧抓住那份生死相约的情感,体现出对爱情的坚守与渴望。后面的描写中,孤浪与轻云的意象交替,展现出内心的波动与柔情。最终两句“遥知不语坐相忆,寂寞洞房寒烛微”则将孤独感推向顶点,表达了尽管彼此不言语,心中却仍然充满了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深沉的思念与孤独,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断兰台空望归: 夕阳西下,诗人在兰台上静静地望着远方,充满期待与孤独。
- 锦衾香冷梦来稀: 被子冷却,香气散去,梦境中的美好回忆也变得稀少。
- 书中自报刀头约: 书信中提到的生死相约,体现出对爱情的坚定与执着。
- 天上三看破镜飞: 天空中的星星如同破碎的镜子,象征着无法实现的愿望与遥远的思念。
- 孤浪谩疑红脸笑: 孤独的波浪似乎在嘲笑诗人的思念与无奈。
- 轻云忽似舞罗衣: 轻云飘动,如同在轻盈地舞动,带来些许温柔的情感。
- 遥知不语坐相忆: 虽然两人不言语,却能心意相通,互相思念。
- 寂寞洞房寒烛微: 寂静的洞房中,寒冷的烛光微弱,增强了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孤浪谩疑红脸笑”,将浪潮比作嘲笑,形象生动。
- 拟人: “轻云忽似舞罗衣”,将云朵赋予了舞蹈的动作,增添了诗意。
- 对仗: 诗中多处采用对仗工整的形式,增强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爱情的思念与孤独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情怀念,以及在孤独中对美好回忆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台: 象征着高雅和孤独的环境。
- 锦衾: 代表温暖与爱情的美好。
- 孤浪: 代表内心的孤独与挣扎。
- 轻云: 象征柔情与思念。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断兰台”描绘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景象?
- A. 早晨
- B. 中午
- C. 傍晚
- D. 深夜
- “锦衾香冷梦来稀”中的“锦衾”代表什么?
- A. 温暖
- B. 冷漠
- C. 失落
- D. 忘却
- 诗中提到的“刀头约”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坚定
- C. 绝望
- D. 疑惑
答案:
- C. 傍晚
- A. 温暖
- B. 坚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白居易的《长恨歌》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中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念,但更注重于酒与月之间的情感,而《洞庭寄所思》则通过自然景物展现孤独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