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凫矶江馆》

时间: 2025-01-02 11:48:56

风雪晴来岁欲除,孤舟晚下意何如。

月当轩色湖平后,

雁断云声夜起初。

傍晓管弦何处静,犯寒杨柳绕津疏。

三间茅屋东溪上,归去生涯竹与书。

意思解释

泊凫矶江馆

原文展示:

风雪晴来岁欲除,
孤舟晚下意何如。
月当轩色湖平后,
雁断云声夜起初。
傍晓管弦何处静,
犯寒杨柳绕津疏。
三间茅屋东溪上,
归去生涯竹与书。


白话文翻译:

风雪过后,天气渐渐晴朗,明年春天会不会有所改善呢?孤舟在傍晚缓缓驶下,心中不禁思绪万千。月光照耀着窗前,湖水在月色下显得格外宁静,天边的雁群在云间断断续续地鸣叫,夜色刚刚开始。黎明时分,管弦乐声从何处传来?寒气袭人,杨柳在河津旁稀疏地摇曳。东溪上有三间茅屋,归去后可与竹子和书籍相伴,度过余生。


注释:

  • 风雪:指天气严寒的雪天。
  • 孤舟:孤单的小船,象征孤独和漂泊的生活。
  • 月当轩:月光洒在窗前。
  • 雁断云声:雁群在空中飞过,声影渐行渐远。
  • 管弦:乐器,表示音乐声。
  • 杨柳:杨树和柳树,常用来描述春天的景象。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象征隐逸生活。
  • 竹与书:竹子象征清雅,书籍则代表知识与文化。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但通过意象呈现出一种归隐于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这种情怀在唐代诗歌中尤为常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赵嘏(约 902年-968年),字景初,号茅山,晚号隐士,唐代诗人,诗风清新自然,常描写隐逸生活。
  •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赵嘏晚年,反映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泊凫矶江馆》是一首充满自然情趣和哲理思考的诗作,展现了赵嘏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归隐之美的向往。诗中自然景观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静谧之美,又透出一丝忧伤。

开头两句“风雪晴来岁欲除,孤舟晚下意何如”,以风雪与孤舟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期待的氛围。诗人似乎在思考未来的希望与当前的孤寂,展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月光、湖水、雁声,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夜景。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自然美的瞬间,这不仅是对外在环境的描绘,更是内心情感的反映。尤其是“月当轩色湖平后”,把月光与湖水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意境。

最后几句“傍晓管弦何处静,犯寒杨柳绕津疏”以及“归去生涯竹与书”,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归隐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风雪晴来岁欲除:描绘了风雪过后,春天即将来临的景象,暗示着希望和变革。
    • 孤舟晚下意何如:在傍晚时分,孤舟缓缓下行,诗人思索着人生的意义。
    • 月当轩色湖平后:夜晚月光洒在窗前,湖面平静如镜,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雁断云声夜起初:雁声渐远,伴随夜幕降临,象征着孤独和思念。
    • 傍晓管弦何处静:清晨的音乐声从何处传来,隐含着诗人对安静生活的渴望。
    • 犯寒杨柳绕津疏:寒意袭来,杨柳在河边摇曳,表现了自然的冷淡与诗人的脆弱感。
    • 三间茅屋东溪上:描绘出简朴的生活环境,象征着一种隐逸的理想。
    • 归去生涯竹与书:归隐后希望与竹子和书籍为伴,体现出对文化和自然的热爱。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舟与孤独相互映衬。
    • 拟人:杨柳似乎有生命,摇曳生姿,增添了诗的灵动性。
    • 对仗:如“月当轩色”和“湖平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 风雪:象征生活的艰难与变迁。
  • 孤舟:代表孤独与漂泊,暗示内心的孤寂。
  • 月光:象征宁静与希望。
  • 杨柳:象征柔弱与生命的脆弱。
  • 竹与书:象征高洁与智慧,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舟”象征什么?
    A. 友谊
    B. 孤独
    C. 繁华

  2. 诗句“月当轩色湖平后”中的“月”代表了什么?
    A. 生命
    B. 宁静
    C. 热情

  3. 诗人希望退隐后与什么相伴?
    A. 酒与花
    B. 竹与书
    C. 鱼与鸟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比较赵嘏的《泊凫矶江馆》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壮丽与清幽,而赵嘏则更强调内心的思考与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