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春晓,用漱玉词韵》
时间: 2025-01-08 00:07: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佩金的《百字令·春晓》
三分春色,却二分离绪,重帘深闭。晓日烘晴犹料峭,香暖一庭花气。天蘸微云,叶筛疏影,谙遍闲中味。昼长无事,生涯书卷堪寄。将次检点罗衣,轻添半臂,掩纱屏斜倚。懊恼枝头闻杜宇,旧恨新愁唤起。风剪裁红,雨丝织碧,枉却东君意。海棠开否,小鬟回报还未。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景色分作三分,却有两分是离愁,重重的帘子深深地关着。晨曦照耀,阳光温暖却仍有些寒意,花香弥漫在庭院。天空淡淡的云朵,树叶透出疏落的影子,闲适的生活中我已熟知这些滋味。白天时间长,没有事情可做,生活中可以寄托的书卷正好。准备整理衣服,轻轻添上一件衣袖,斜靠在纱屏前。听到枝头杜鹃的叫声,心中旧恨新愁一齐涌上。春风剪裁着花红,雨丝织就了绿意,东风的美意却被我辜负。海棠花是否开了,小丫鬟回话还未报。
注释
- 三分春色:春天的景色占了三分。
- 二分离绪:两分是离别的情绪。
- 重帘深闭:深深关上的重帘。
- 晓日烘晴犹料峭:清晨的阳光温暖却依然有些寒意。
- 香暖一庭花气:花香温暖弥漫在庭院中。
- 谙遍闲中味:在闲暇中已经熟悉的滋味。
典故解析
- 杜宇:杜鹃鸟的别名,常被用来象征离愁与思念。
- 东君:春天的象征,指春风,古代神话中的春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佩金(约1640年-约1710年),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春天,正值花开之际,诗人以春天的景色引入个人情感,表现对离别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百字令·春晓》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日的美好,却在这美好中隐含着诗人对离别的愁苦。开头的“三分春色,却二分离绪”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春天的美丽景色与内心的离愁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晓日烘晴犹料峭”一句中,通过描绘晨曦的温暖与寒意,表现了春日的复杂情感。同时,诗人将“香暖一庭花气”与“叶筛疏影”结合,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闲适,又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接着,诗人描绘了“昼长无事”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惆怅。随后的“懊恼枝头闻杜宇”,更是直接触及了离愁的主题,杜鹃的叫声唤起了诗人心中沉重的旧恨与新愁。最后,诗人用“风剪裁红,雨丝织碧”形象地描绘春雨与春风,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感,同时也暗含了对这份美好的无奈和遗憾。全词通过对春景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春天的喜爱,也有对离别的无奈与伤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分春色,却二分离绪:春天的美丽景色虽占三分,但内心的离愁却占了两分,暗示心绪的复杂。
- 重帘深闭:将内心的情感封闭在重重的帘子之后,象征孤独与隔绝。
- 晓日烘晴犹料峭:晨曦的阳光虽温暖,但依然透着寒意,表达了一种温暖中带着的寒冷情绪。
- 香暖一庭花气:香气弥漫,温暖的春花为庭院增添了生机。
- 天蘸微云,叶筛疏影:描绘出微云和树叶的影子,展现宁静的春日氛围。
- 谙遍闲中味:在闲暇的生活中,诗人已熟悉这些自然的味道。
- 昼长无事,生涯书卷堪寄:白天时间长,生活中无事可做,书卷成为寄托。
- 将次检点罗衣:准备整理衣物,暗示一种生活的琐碎与细致。
- 懊恼枝头闻杜宇:听到杜鹃的叫声,唤醒了内心的忧愁。
- 旧恨新愁唤起:旧的怨恨和新的愁绪交织在一起。
- 风剪裁红,雨丝织碧:春风剪裁花朵的红色,春雨织就绿色的景象。
- 枉却东君意:春风的美好意图却被我辜负。
- 海棠开否,小鬟回报还未:询问海棠花是否开了,暗示对春天的期待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风剪裁红,雨丝织碧”形象地比喻春天的景色。
- 拟人:将春风、春雨赋予人的情感与意图。
- 对仗:如“旧恨新愁”,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离别的思念与无奈,展现了春日的美丽与人生的苦涩,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意象分析
- 春色:象征生机与希望。
- 离绪:代表思念与愁苦。
- 杜宇:常象征离别与思念。
- 海棠:象征春天的美好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分春色,却二分离绪”中的“离绪”指的是什么? A. 喜悦的情感
B. 离别的愁苦
C. 春天的美好
D. 忧伤的回忆 -
诗中提到的“杜宇”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离愁与思念
C. 自然的美好
D. 快乐的生活 -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充满希望
B. 无所事事
C. 忧伤与无奈
D. 享受当下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江花月夜》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李佩金的《百字令·春晓》更强调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织,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女性的柔情与对生活的感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佩金研究》
- 《古典文学名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