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与内子同至西湖诂经精舍作》

时间: 2025-01-04 09:33:14

琴书跌宕,老作西湖长。

精舍对南屏,好览遍、云山苍茫。

年年浪迹,未辨钓鱼船,湖楼上,秋容爽,聊寄烟波想。

烟波淡荡,容得闲鸥两。

入道是刘樊,愧草草、未离尘网。

旧游如梦,过眼不须提,摇双桨,同游赏,粗不浮生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 与内子同至西湖诂经精舍作》
作者:俞樾

琴书跌宕,老作西湖长。
精舍对南屏,好览遍云山苍茫。
年年浪迹,未辨钓鱼船,
湖楼上,秋容爽,聊寄烟波想。
烟波淡荡,容得闲鸥两。
入道是刘樊,愧草草未离尘网。
旧游如梦,过眼不须提,
摇双桨,同游赏,粗不浮生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与内子一起游西湖的情景。琴声和书声交织,老了的我依然常在西湖徘徊。精舍正对南屏,便可远眺云山的苍茫。年年游荡在湖上,已分辨不出钓鱼的船只。湖楼之上,秋色宜人,我便寄情于这烟波之上。烟波轻荡,恰好容得两只悠闲的鸥鸟。踏入道理是刘樊,然而我惭愧于草草的生活未能摆脱尘世的羁绊。旧日的游玩如同梦境,眼前一闪即逝,不必再提。划着双桨,与你共游赏,实在无奈浮生一场。


注释:

  • 琴书跌宕:琴声与书卷声交织,形容文人雅趣。
  • 精舍:指的是精致的书斋,诗人借此表达对读书生活的向往。
  • 南屏:指南边的山屏,常用来形容风景。
  • 烟波:湖面上雾气弥漫,水波荡漾的样子。
  • 刘樊:指的是东周时期的哲学家刘向,意在表达人生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樾(1821-1907),字秋圃,号涧水,清代书法家、诗人,精通经学与文学。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诗人可能在西湖游玩时,与内子一同前往精舍,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生态度的交织,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蓦山溪》通过清新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西湖风景的热爱与人生哲学的反思。开篇以“琴书跌宕”引入,渲染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气氛,接着描绘了西湖的壮丽景色,尤其是“精舍对南屏”的意象,既有地理位置的描写,又有心境的表达。诗中反复提到的“烟波”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恬淡心境的象征。随着诗歌的推进,作者对人生的思考逐渐加深,隐约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人心的惆怅。整首诗在自然与人生的交织中,展现出一种淡然自处的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琴书跌宕,老作西湖长:琴声和书声交织,老了的我依然常在西湖游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2. 精舍对南屏,好览遍云山苍茫:精舍正对南屏,可以尽览云雾缭绕的山峦,展现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3. 年年浪迹,未辨钓鱼船:年年在湖上游荡,却已无法分辨钓鱼的船只,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漂泊。
  4. 湖楼上,秋容爽,聊寄烟波想:在湖楼上,秋色清爽,我便寄情于这烟波之中,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感慨。
  5. 烟波淡荡,容得闲鸥两:湖面波光粼粼,悠闲的鸥鸟恰好在此游弋,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6. 入道是刘樊,愧草草未离尘网:引入刘樊的道理,但自己却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7. 旧游如梦,过眼不须提:往日的游玩如梦般消逝,不必再提起,带有一种无奈与释然。
  8. 摇双桨,同游赏,粗不浮生枉:划着双桨,与内子共同游赏,意在表达对生活的珍惜。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等修辞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将人生态度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书:象征文人生活,传达出对文化的热爱。
  • 南屏:自然地理的意象,代表着自然风光的壮丽。
  • 烟波:象征心境的宁静与淡泊。
  • 闲鸥:寓意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由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精舍”指的是什么?

    • A. 学校
    • B. 书斋
    • C. 酒馆
    • D. 寺庙
  2.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用哪个词形容?

    • A. 怨恨
    • B. 淡然
    • C. 悲伤
    • D. 狂热
  3. “烟波淡荡”中的“烟波”指的是?

    • A. 云雾
    • B. 湖面
    • C. 风浪
    • D. 雨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望岳》: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人生的感悟。
  • 李白《庐山谣》: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体现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俞樾诗文集》